[浮云]当消费者认清眼前的事实,不再为了鸡汤而买单的时候,小米才终于明白自己的营销到底有多么的空虚吧。
9月末的这次演讲让我们看到了“小米王朝”的落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再也打不动人心,也没有人再买账了。
为什么雷军这次演讲效果不佳?消费者是怎么看清小米的?
软件救不了铁皮
今年9月25日,雷军再次西装笔挺、笑容依旧地站上年度演讲的舞台,很多人以为这又将是一场属于“米粉”的狂欢,然而现实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他饱含深情地诉说自己55岁创业的挑战与不易时,屏幕下方滚动的弹幕和评论区却异常“冷静”。
没有多少人关心他的创业故事,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催促,“SU7到底什么时候能交付?”“小米17手机修了三次还没好,管不管?”往年雷军的演讲是朋友圈的刷屏盛宴,是“为发烧而生”的集体朝圣。
而今年,迎接他的是演讲后公司股价连续多日下跌,市值快速蒸发,这盆冷水浇得人猝不及防,大家猛然发现那个曾经能用故事点燃所有人的“雷布斯”,他的鸡汤好像已经没人喝了,而这场危机其实源自于小米汽车看似前卫的设计——隐藏式门把手。
今年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上的一声巨响,将这个设计的致命隐患彻底暴露在公众面前,一辆小米SU7在碰撞后迅速起火燃烧,路过的热心人拿着锤子,奋力砸开了主驾驶位的车窗,但车内猛烈的火势让他们无法靠近。
他们转向车门,却陷入了绝望,那个为了美观而设计的隐藏式门把手在车辆电路故障后直接失效了,在外部根本无法打开,最终只能用破拆工具撬开车门,但一切都为时已晚,车内的人员已无生命体征,“SU7门打不开”的话题瞬间引爆网络,阅读量破亿。
行业专家的批评一针见血——取消物理门把手本质上就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抠钱”,把用户置于起火、断电、落水的极端危险之中,懂车的哥们应该都知道,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这些先行者们无一例外地都保留了物理逃生方式。
就连中汽研的新规也明确要求,必须保留物理逃生通道,小米的这种“创新”在汽车这个行业面前更像是一个执拗的人,但这个执拗带来的后果却要消费者来承担。
如果说门把手是一次设计失误,那么就在一个月前,一场涉及超过11万辆车的召回,则暴露了小米在软件层面的“先天不足”。
SU7标准版的辅助驾驶系统在某些特殊场景下存在识别不及时甚至失效的隐患,解决方案是远程升级,一部分车主在升级后感觉系统确实稳定了些,但心里的后怕却一点没少,隐患这东西就总让人有些担心,这次升级是不是也会出现漏洞。
车主们感觉自己就是个内测小白鼠,但车是买来开的,而不是买来参与公测的,那些通过OTA推送的智能泊车功能,或许能在朋友面前秀一把操作,赢得几声喝彩,可一旦涉及生命安全,消费者还是太冷静了。
鸡汤已经馊了
这场安全危机让消费者和小米的信任破裂了,雷军那场“无人喝彩”的演讲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当雷军在台上感慨“55岁创业压力大”时,他或许没有意识到,台下和屏幕前的很多人正面临着“35岁裁员焦虑”。
当他讲述宏大的造车梦想时,用户心里盘算的却是漫长无比的提车等待和捉襟见肘的维修预算,你的诗和远方,成了我的遥不可及,雷老板终究是老板,而我们也终究是普通人,宏达的故事没有引起共鸣,同样的,他的故事也已经配不上他的产品了。
故事不再动听,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家发现小米似乎变得越来越“精明”了,尤其是在产品宣传上总爱玩点文字游戏,小米17Pro手机宣传自己是“逆光之王”,但海报的小字会告诉你这其实是“为产品目标”。
SU7吹嘘拥有“超强钢车身”,小字又会标注这只是“材质项目名称”,SU7Ultra号称要成为“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小字里藏着“目标成为”四个字,这种套路,一次两次是抖机灵,次数多了,就成了对用户智商的冒犯。
看看同行的变化,华为的余承东如今更多的是在发布会上不厌其烦地讲解技术参数,格力的董明珠更是直接把镜头拉到生产车间,让你看机器和流水线,消费者见得多了,也变得越来越“冷酷”,大家不再为情怀和故事买单,只想看到实打实的产品力和坦诚的沟通。
快车道上翻了车
小米试图将手机行业那套成熟的“流量为王”的打法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汽车领域,并且前期看起来无比成功,但它显然低估了造车的复杂性,互联网营销可以一夜之间创造出泼天的流量,但制造业的规律却要求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当巨大的订单量涌来时,小米脆弱的交付体系就暴露无疑了,用户的苦苦等待,却成了黄牛们的饕餮盛宴,中介公开叫卖不仅是对正常排队用户的不公,更是对小米渠道管理的公开嘲讽。
而即便你加价从黄牛手里拿到了车,也可能买回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小米汽车无疑是用最快的速度驶上了流量的快车道,但它还没来得及享受风驰电掣的快感,就因为基础不牢而濒临翻车,想建立真正的产业信任,终究要走过生产、交付、服务这条虽慢但唯一的“窄门”。
小米的这场危机是一次痛苦但必要的警醒,它清晰地告诉了雷军和小米,互联网模式并非万能灵药,对制造业的基本规律必须抱有最起码的敬畏,无论是致命的门把手,还是迟迟不来的交付,亦或是充满“小聪明”的宣传,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
在品牌与用户之间维持着的精妙平衡,如今已经严重失衡了,软件、流量和宏大的故事无法弥补安全、商业契约和用户信任,未来小米真正的考验不再是能否讲出下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而是能否老老实实地回到原点。
用户的信任很昂贵,必须通过一台安全可靠的汽车、一部质量过硬的手机,和一项说到做到的服务,一点一滴地重新挣回来,那句“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先把眼前承诺的事情做好。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