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债务问题近年来越发严重,截至2025年10月初,总债务已经接近38万亿美元,每天都在增加约60亿美元。这些数字听起来相当让人震惊。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家背负如此巨额的债务,还得依靠不断印钞来维持运转,那么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还能维持多久呢?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用人民币来进行贸易结算,甚至连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都可能不再以美元为主。
在2025年,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也在稳步前进。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最关心的可能是这场变化是否会影响到汇率、物价和投资。如果美元真的开始衰退,全球经济将如何变化?
说到美国债务,得从头梳理一下。2022年2月,美国的债务首次突破30万亿美元,到2023年底,已经涨到了33.1万亿。眼看着2025年,情况愈加严峻,10月2日的数据显示,公共债务已经飙升至37.88万亿。这个数字真的不小,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肩负着将近11万美元的债务。
不仅如此,财政赤字也在持续扩大。虽然关税收入有所增加,但整体的财政收入仍然不足以填补巨大的财政窟窿。根据国会经济委员会的统计,债务的组成结构包括短期国库券、中期票据、长期债券以及那些防通胀的TIPS(通胀保值国债)和浮动利率票据,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债务网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庞大的债务呢?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军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刚性支出几乎没有上限,成为了财政赤字的主要来源。虽然2025年上半年美国的生产力增长了3.3%,但这点增幅远远不足以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美联储不断调整利率,保持在大约3%的目标水平,但每当经济有波动时,美联储就会启动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增加美元供应量。
这种做法导致美元的供应量已经远超黄金储备时代的水平,而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25年,美国的债务利息支出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直逼123%。
普通美国民众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中产阶级的工资增长停滞不前,但通胀却不断侵蚀购买力。与此同时,华尔街的一些大佬却依旧凭借美元的“铸币税”赚得盆满钵满,而中西部的“铁锈带”却因工厂关门而失业率上升。
实际上,这些债务并非是偶然发生的,而是美国自己选择了更多依赖金融投机而非实业投资的结果。贸易逆差年年扩大,2025年上半年美元指数下跌了10.7%,从年初的110多跌至95左右。外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比例从大萧条后的50%降到了现在的30%,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全球投资者正开始分散风险。
美国原本能维持美元霸权,主要依靠的是其庞大的经济体量、深厚的金融市场和全球通行的贸易结算体系。但如今,债务问题成为了一颗定时炸弹,一旦爆发,信任就会大打折扣。美联储也在其报告中明确表示,美元的国际地位依然稳固,但这取决于美国经济的稳定性和开放性。如果美国继续通过借新还旧来应对债务问题,市场一旦出现动荡,抛售潮可能会使美元失去它曾经享有的“铸币特权”。可以打个比方,像一个人欠了高利贷,不断地用新债还旧债,早晚有一天会还不上。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采取了稳健的策略。2025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支付达到了新的纪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不少。中国银行发布的白皮书也明确表示,人民币在贸易融资、投资和储备中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加。
根据SWIFT的人民币追踪报告,9月份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再次上涨。目前,超过85个国家的央行持有超过4000亿美元的人民币储备,CIPS支付系统已经连接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民币能够快速走向国际化,主要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全球一半的工业产能以及遍布世界的出口商品。2025年第二季度,人民币指数达到了385,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也突破了32%。
与美元不同,人民币的国际化并未采取全盘资本账户开放,而是选择性地推进,避免了金融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例如,中国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达成的货币互换协议已经扩展到30多个国家。这不仅仅是货币使用问题,更是信用背书的体现。
今年,土耳其与中国达成了用人民币结算贸易的协议,而印度的石油交易也开始采用卢比结算。这表明,中国的策略并非与美元正面硬刚,而是通过从周边地区入手,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波动将更小,进口商品价格也会保持稳定。过去,中国外汇储备中的大量美债由于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而贬值,而如今,中国更多地转向购买实物大宗商品,降低了风险。
尽管人民币的国际化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资本流动的管理需要松紧适度,否则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中国并不急于一夜之间取代美元,而是采取渐进的方式,这种方式更为稳妥,长远来看也有助于全球贸易效率的提高。
回顾石油美元体系,自1973年美国与沙特的协议开始,美元便与全球石油贸易紧密相连。阿拉伯国家通过石油交易获得美元,并将这些美元投资于美国国债,形成一个循环。然而,到了2025年,这一体系开始出现动摇。
中国率先推动石油人民币的应用,沙特、伊朗和俄罗斯也开始尝试用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2025年3月,跨境人民币支付中,石油贸易的比例创下新高,上海石油交易所的人民币计价合约越来越多。
挑战的根源来自于俄乌冲突之后,美国冻结了俄罗斯资产,并切断了SWIFT系统,全球金融格局因此发生了变化。金砖国家开始组建自己的支付系统,石油贸易中美元的份额逐渐减少。沙特与巴西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伊朗和俄罗斯则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石油,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地缘政治的角力。
中国之所以能够撬动这一变革,主要是因为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25年,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协议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0%。此外,尼日利亚和印度等国家也开始采用卢比结算,这使得全球南方国家在逐渐形成结算联盟。
气候变化和电动汽车的兴起也对石油需求产生了影响,可能导致石油需求的高峰期提前到来,这让美元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变得更加脆弱。一旦石油美元体系进一步松动,美国的债务问题将暴露得更加严重。
虽然美联储通过加息来稳定美元流动性,但每一次加息都会对全球新兴市场造成冲击。石油人民币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货币的流通方式,也调整了全球贸易规则。中国在这场变革中采取的稳步推进策略,不仅让人民币逐渐站稳了脚跟,也为全球能源市场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2025年,去美元化的浪潮愈加汹涌。尽管美元在全球储备中的地位依然稳固,但地缘冲突、贸易战以及数字货币的兴起都给美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分析指出,尽管美元短期内难以被取代,但它的全球主导地位正在逐渐动摇,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