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美国对大疆实施制裁以来,已经过去了九年。从最初将大疆列入限制名单,到不断加码的禁令,制裁从未间断。然而,现如今,大疆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依旧稳固,尤其是在美国市场。反观美国自己的无人机行业,不仅没有崛起,反而陷入了断供的困境,国内的无人机制造商频频失败。
大疆无人机早已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美国市场,尽管美国政府对其采取了持续的制裁,大疆仍然稳步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与此同时,美国的本土无人机产业则面临困境。过去,美国曾期望通过封杀大疆扶植自己的企业,但无论是Skydio,还是其他本土厂商,都未能走上正轨,反而在制裁面前遭遇供应链断裂,产品交付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受阻。
例如,美国政府曾禁止联邦机构购买大疆产品,并将其列入“实体清单”,切断了美国企业与大疆的技术合作。美国以“网络安全”为由指控大疆,但大疆并未因此倒下,而是通过自主研发,逐步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大疆在飞控、云台等关键技术上,持续创新,并将其生产和供应链体系本土化,即使面对美国的制裁,依然能够保持高效生产。
更为讽刺的是,尽管大疆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国却没有成功振兴本土无人机产业。相反,由于过度依赖进口零部件,许多美国本土企业在面对供应链问题时束手无策。例如,Skydio的电池依赖进口,当供应中断时,企业无法生产足够的无人机,甚至被迫关闭消费级业务。
不仅仅是民用市场,连美军在使用无人机时也面临着困扰。一些美军的无人机因断供关键零部件而发生故障,导致作战计划受阻。美国的农业、消防和搜救等领域也深受制裁影响,美国农民、救援人员都表达了对大疆无人机的依赖,认为如果失去大疆,将无法有效执行日常任务。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内部对大疆禁令的反对声音逐渐增多。大量执法机构和应急救援部门都明确表示,大疆的无人机对他们的工作至关重要。许多地方的警察局甚至绕过禁令,继续采购大疆无人机,确保日常工作不受影响。美国参议院也在修订国防法案时,删除了对大疆的禁令条款,显示出政府内部对于禁令的巨大压力。
大疆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其超强的市场适应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美国无法复制其在无人机领域的领先地位,原因在于技术的代差、供应链的脆弱,以及美国消费者对于价格和性能的敏感性。
九年的制裁,未能打垮大疆,反而让美国的无人机产业陷入更深的困境。正如一些观察者所指出的,技术竞争并不是“封杀游戏”,真正的创新才是决定市场选择的关键。美国试图通过制裁抑制竞争,结果却证明,创新和市场需求远比政治决策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