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G7欲联合施压中国稀土管制:虚张声势,缺乏实质行动 最近,中国实施了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欧盟与七国集团(G7)联合起来,计划对中国施压。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表示,欧盟可能会效仿美国对中国的强硬措施,并计划与G7成员国举行视频会议,协调应对。波兰经济发展部部长也警告,欧洲将在中国撤回出口管制前,认真对待这一问题。
表面上,31国联合施压看似气势浩大,但实际上,各国之间并没有真正达成共识,背后充满了各自的利益计算。 欧盟与G7团结表面化,内心各怀鬼胎 一开始,欧盟与G7联手的阵势让人震惊,波兰和欧盟官员纷纷表态要“认真对待”稀土问题。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个所谓的“统一战线”其实漏洞百出。比如,美国本身并不打算与中国全面对立,特斯拉的马斯克就公开表示正在与中国商谈稀土使用许可,因为他们的“擎天柱”机器人无法离开中国的稀土永磁体。 同样,日本虽然在G7的框架下支持对华政策,但私下却向法国的稀土企业注资,意图借欧洲工厂增加产能。倘若与中国关系恶化,日本的汽车产业将面临巨大压力。 欧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丹麦等国担心稀土供应中断会影响风力涡轮机产业的生产。法国虽然拥有一定的稀土产业基础,但其稀土企业依旧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法国的MagREEsource公司,尽管已经投资2亿欧元扩建工厂,到2027年才计划达到1000吨的产能,而欧洲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磁铁就高达1.6万吨。波兰等东欧国家虽高调表态支持欧盟行动,但它们根本没有稀土加工能力,若中国收紧供应,其电子产业将首当其冲。 制裁或自损,学美国并非良策 欧盟若真效仿美国对中国实施制裁,后果可能自食其果。美国的稀土制裁政策实际上并未起到预期效果,反而损害了美国自身。虽然美国的MPMaterials公司花费多年才准备投产,但至今未见显著成效。相较之下,位于爱沙尼亚的Neo公司虽声称可满足100万辆汽车的需求,但这与中国庞大的产能相比,差距依然显著。 美国去年还曾尝试进行深海采矿,但遭到俄罗斯、法国等40国反对,最终未能如愿。即便欧盟采取类似措施,最先受害的依然是自己。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已经发出警告,部分工厂因许可证审批问题曾面临停产风险。 欧盟目前的稀土管制已扩展至境外,任何含有0.1%中国稀土的产品都需中方审批,绕过这一管制几乎不可能。 替代供应链空谈,建设遥遥无期 虽然31国声称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实际情况却令人失望。欧盟和G7的替代供应链计划远未成型。比如,加拿大的稀土原料虽然有,但其加工能力远不能与中国相比,矿石还得运回中国精炼。法国的回收精炼厂预计要到2026年才会投入使用,而英国的企业更是面临资金短缺,能否建成工厂尚无定论。 即便这些国家能够建设起稀土产业,成本问题依旧难以解决。法国企业负责人表示,欧洲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届时必然将把更多成本转嫁给买家。更何况,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任何企图脱离中国供应链的尝试都将遭遇高成本的难题。 结语:虚张声势的政治施压 归根结底,31国联手施压中国的背后,更多的是虚张声势的政治操作。中国稀土管制不仅是出于资源安全的考虑,也是履行国际义务的必要措施。只要符合规定,正常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那些喊得最凶的国家其实清楚,真正缺少中国稀土的,将是他们自己。这场关于稀土的国际政治博弈,最终可能只是空洞的威胁和无效的施压,只有时间能证明这一切是否会变成一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