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与影石的较量,远非简单的产品竞争,而是一场关于品类定义与用户心智的深层博弈。
从品类战略与定位理论的视角审视,二者的路径选择,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品类领导者”与“品类开创者”的战略地形图。
大疆:固守主航道的“防御者”
大疆的核心战略,是围绕“无人机”这一核心品类,构建坚不可摧的护城河。根据特劳特的定位理论,领导者的最佳防御就是自我攻击。大疆深谙此道。
强化品类代表地位: 大疆几乎已成为“消费级无人机”的代名词。其所有的营销、技术迭代与生态建设,都旨在强化这一认知——“买无人机,就是大疆”。这种心智的垄断,是其最核心的资产。
拓宽品类边界: 当核心品类增长见顶,大疆的策略是进行“战略延伸”,利用其技术复用优势,攻入运动相机、全景相机、扫地机器人等相邻领域。
其发布Osmo 360全景相机,并非意在开创一个新品类,而是作为无人机巨头,对影像拍摄“场景生态”的一种补全与防御。
它是在告诉市场:“凡是重要的影像设备,我都能做。”这本质是一种品类防御,旨在封杀任何在侧翼市场成长起来、可能威胁其主业的挑战者。
然而,这种“巨头延伸”的策略也暗含风险。它可能稀释其“专业无人机”的专家形象,并在每一个新进入的细分市场,遭遇该领域的“专家品牌”的激烈抵抗。
影石:开创并主导新品类的“进攻者”
与大疆的防御姿态不同,影石遵循的是艾·里斯的品类战略思想——开创并主导一个新品类,是品牌最有效的增长引擎。
精准的品类分化: 影石没有在“无人机”这个已被大疆代表的红海市场硬碰硬。它敏锐地捕捉到“全景相机”这一分化出的新品类机会,并通过持续创新,将“影石”与“全景相机”牢牢绑定。
其“全球每售出10台全景相机就有8台来自影石”的市场地位,正是品类战略成功的终极体现——成为新品类的代名词。
占领“易用性”定位: 在大疆建立的“专业、强大”的认知壁垒前,影石选择了侧翼进攻,它将自己定位为“非专业用户的专业工具”。
通过打造“拍摄-剪辑”的低门槛闭环,影石成功地在“专业影像设备”这个大品类中,占据了“友好、易用、便捷”这一空位。这不仅是对产品功能的描述,更是直击大众用户“畏惧复杂操作”痛点的核心定位。
正面交锋:当“防御者”遇上“开创者”
双方的相互跨界,是这场品类战争的必然升级。
大疆杀入全景相机,是作为防御者,试图在影石的核心品类里,利用品牌和渠道优势进行“收割”。
而影石进军无人机,则绝非简单的产品扩展。其“影翎Antigravity”无人机提出的“先飞行、后取景”、“指哪飞哪”的体感操控,是一次典型的 “再分化” 尝试。
它意图不是复制一个“更便宜的大疆”,而是开创一个“全景无人机”或“体感无人机”的新品类,从而绕开大疆在“传统航拍无人机”上的绝对统治力。
战略启示:未来的胜负手
这场较量的核心,已从技术参数转移到心智争夺。
对于大疆,其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专业形象的同时,让市场接受其作为“个人影像全场景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新身份。
它的胜负手,在于其品牌势能能否顺利“平移”到各个细分品类。
对于影石,其机会在于,能否将“全景无人机”成功定义为一个被市场广泛接受的全新品类,并让自己成为其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刘靖康高调的营销,正是为这一新品类造势、注入品牌个性的关键动作。他的“凡尔赛式道歉”,本质上是在公众心智中,强行将影石与大疆置于同一擂台,从而拉升影石的竞争层级。
结论是清晰的:大疆在用“品牌延伸”守卫帝国版图,而影石在用“品类创新”开辟新大陆。
短期看,大疆体量庞大,根基深厚;长期看,影石若能持续通过品类创新与精准定位,在用户心智中“钉”入一个个新的楔子,则必将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场战争,是定位理论中“防御战”与“进攻战”的经典演绎,其结局将取决于谁更懂得驾驭品类分化的力量,以及谁更能赢得未来用户的心智。
赵崇甫/品牌战略专家,以战略定位为核心,提供企业战略、品类战略、品牌战略,视觉锤(超级符号)设计、广告创意、产品开发、包装设计、公关策略等系统化服务。
曾任知名上市公司高管,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品牌顾问,正式出版《品牌营销非常道》《微论品牌》《品牌的战争》《身边风景》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