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网发布的《2025年度国产AI芯片产业白皮书》系统梳理了国产AI芯片的发展现状、创新路径、产业格局及核心应用,明确其作为AI产业算力基石的战略意义,同时指出当前面临的多重挑战与突破方向。
国产AI芯片的发展对保障供应链自主可控、争夺下一代计算主导权至关重要,正经历从“技术突围”到“生态崛起”的变革,形成传统架构优化与新兴架构创新双线并行的格局。但产业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架构主导能力不足,难以突破技术跟随困境;生态体系存在短板,软件栈、开发工具与模型兼容性滞后;规模化落地受阻,从实验室性能到工业级可靠性的转化存在诸多瓶颈。
创新方向上,国产AI芯片在多架构领域持续发力,x86、Arm、RISC-V、GPU及DSA专用加速器各有侧重,同时聚焦稀疏计算、FP8精度优化、存算一体、Chiplet异构集成等前沿技术突破。墨芯人工智能、华为、寒武纪等企业在稀疏计算领域形成技术积累,摩尔线程等实现FP8算力量产,存算一体技术则通过近存计算与存内计算两条路径推进,有效突破“内存墙”难题。
产业全景呈现多领域协同发展态势,CPU、AI SoC、云端/边缘/车端AI芯片及GPU企业各具特色,地域上集中分布于上海、北京、广东等核心区域。调研显示,通用并行架构成为算力平台优先发展方向,算力密度与软件生态是最需突破的瓶颈,Chiplet技术被视为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路径。量产方面,EDA工具链缺失和先进封装产能不足是主要障碍。
核心应用场景加速落地,智算领域规模高速增长,2024年智能算力达725.3EFLOPS,华为、摩尔线程等企业的万卡级集群已实现部署;智驾领域舱驾一体趋势显著,地平线、黑芝麻等企业的芯片已批量上车;机器人领域聚焦物理AI革命,国产芯片在消费级和工业级场景实现突破;端侧市场则在智能汽车、具身智能等场景展现巨大潜力。
未来,国产AI芯片需聚焦全栈闭环与开放协同,在智算领域强化自主可控方案,在汽车电子领域突破专用计算架构,在机器人领域优先攻克实时性协同架构,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完善与场景深耕,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