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吴敏 天津报道
伴随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深化、寿险利率持续探底,以及民众对高品质医疗需求的日益觉醒,曾经增长乏力的健康险在今年迎来增速的显著跃升,全年增速达12.75%,原保费收入预计将于2025年二季度突破万亿元大关。
然而,与健康险的蓬勃生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保险保障指数的持续低迷。10月22日,由手回集团旗下小雨伞保险经纪、创信保险销售与南开大学金融学院联合发布的《2024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揭示,国民健康保险保障指数达到0.6241,标志着基础保障网络初具规模;而养老保险保障指数仅为0.4706,凸显“养老”已成为我国多层次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与养老并非割裂的风险,而是贯穿个人全生命周期的连续谱系。当前保障体系的割裂,造成了资源分散和效率损失。未来,必须打破险种壁垒,推动健康保障与养老积累的深度融合。
医疗险崛起与重疾险失速
市场内部,险种格局正在剧烈洗牌。报告数据显示,商业健康保险持有率已达77.51%,其中医疗险和重疾险作为传统主力,覆盖率分别为45.38%和41.24%。普惠创新的惠民保参保率也达到32.15%。
但从增长动能看,形势已然分化。中高端医疗险呈现“井喷”态势,过去五年从“高净值专属”逐渐发展为“城市中产的进阶选择”,覆盖人群迅速扩大。与之相对,重疾险新单增速连续四年徘徊于个位数区间,增长乏力与发生率恶化并存,昔日的主导地位正被动摇。
政策导向是驱动这一变化的关键力量。朱铭来指出,政策环境将资源更多导向创新药械与医保数据结算赋能,这为医疗险和普惠型商业险开辟了更具潜力的成长通道。同时,商保行业销售人力探底、预定利率下调导致的长期健康险费率上涨,共同促使重疾险的高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重疾险经过过去10年的发展,现在到了一个相对饱和期,或者叫稳定期,或者叫瓶颈期。未来重疾险如何进行改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朱铭来说道。
面对困境,行业也正在积极寻求突破。北京人寿总经理王修文提出重疾险的转型路径。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需通过分红型设计增强客户获得感,并推动建立行业统一的疾病定义库,以减少理赔纠纷,提升定价和理赔精准性。
王修文分析称:“在低利率的趋势下,分红重疾险现金价值率显著高于传统险,客户从第13个保单年度起保额就能超越传统险,产品的利益体验和市场潜力值得期待。”此外,深耕“一老一小”专属产品,拓展少儿重疾,探索中老年人重疾,成为细分市场发力的方向。
相较于健康险的相对成熟,养老保障体系的短板更为触目惊心。报告显示,当前养老体系高度依赖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高达74.38%,而第二、三支柱发展迟缓,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有限,导致“额外保障水平”指标得分仅为0.2293。
这种结构性失衡,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抚养比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构成了严峻挑战。朱铭来指出,健康与养老并非割裂的风险,而是贯穿个人全生命周期的连续谱系。当前保障体系的割裂,造成了资源分散和效率损失。他呼吁:“未来,必须打破险种壁垒,推动健康保障与养老积累的深度融合。”
在朱铭来看来,养老金融概念应超越传统的三支柱体系,延伸至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利用AI技术为不同画像的老年客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理财规划与风险管理服务。
市场层面,保险机构已在积极探索健康与养老的融合路径。复星保德信人寿党委书记田鸿榛分享了公司的实践。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们提出养老金融的新范式一定是‘保险产品+生态+服务’。未来的解决方案不能只是一种支付方式,更要走向服务化。老百姓的焦虑不仅在于资金,更在于没有相应的健康咨询、陪诊、专家门诊乃至未来的养老照护服务支持。”
据田鸿榛介绍,复星保德信人寿依托股东资源,构建了涵盖健康管理、养老社区、高端旅居、留学规划等在内的五大生态体系,试图通过“保险+生态”模式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解决方案。
大家保险的实践则聚焦于“城心养老”模式的探索。大家养老保险临时负责人郑常勇向本报记者介绍:“我们的城心社区坚持‘近三甲医院、近子女、近人间烟火’,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专业照护,同时方便子女探望,享受天伦之乐。”这种模式将保险产品的负债端、养老社区的投资端与生态服务端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郑常勇透露,大家养老的城心社区入住率普遍超过95%,部分已满住,未来将成为向特定保单客户保证入住的稀缺资源。
政策引领与市场创新的双重驱动
行业转型的深层动力,源于顶层设计的清晰指引与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朱铭来教授特别强调了近期政策利好的集中释放:“从6月份开始,健康和养老,特别是健康险有一些重大政策的利好,而且是站在国家的层面。未来5年内,商业健康和养老保险产品,应该是金融市场上非常抢手的亮点。”
他提到的“1+3+N”多层次保障概念、商保目录协同机制,以及《关于支持商业健康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的“团体与个人健康险并重”“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险发展”原则,都为行业划定了新航道。
其中,商业健康险目录的建立与“三除外”政策(符合目录的商保药品不受基本医保限制性规定),有效破解了医院因医保控费限制而无法提供商保覆盖的优质医疗服务的困境,为商业健康险,特别是与创新药对接的产品,扫清了关键障碍。
市场创新也在政策“暖风”下加速萌发。手回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光耀告诉本报记者,“随着医疗设施的改善,年龄延长,人们面临与年龄正相关的疾病风险,更需要医疗和养老的资金储备。我们希望包括政府、学术界、企业界三股力量能共同合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好背后的基础保障力量。”
据光耀介绍,手回集团通过旗下小雨伞保险经纪、手回保险代理等平台,不仅从事保险交易,更深入风险管理环节,开发AI核保、理赔理算工具,并持牌公估公司实现小额案件垫付,致力于将后端服务环节做深做透。
展望未来,健康与养老保险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普惠性成为不可回避的主题。朱铭来对此有明确界定:“普惠型产品,国家要有投入,无论是财政补贴还是税收优惠;二是针对所有人群,这对产品设计是挑战;三是要有针对性。”这意味着,商业保险需要在风险管控与普惠包容之间找到平衡,开发出真正惠及弱势群体、新业态人群的产品。
科技赋能则将深刻改变保险的服务模式与效率。王修文呼吁:“适度放开健康管理服务的定价,鼓励保司成立健康管理公司,把服务做实。”他指出,未来健康险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产品供给的丰富,更在于服务体系与产业链的构建,尤其是在失能护理领域,将寿险存量资产通过特定规则转化为护理金支付,可能释放巨大需求。
郑常勇则从财富管理的视角,揭示了保险在低利率环境下的独特价值:“在低利率环境下,寿险产品的长期锁定利率和复利效应,使其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未来不仅是风险保障者,更是财富管理的重要担当。”大家养老凭借集团强大的投资能力,在长期国债、商业不动产、高股息股票、量化投资等领域精准配置,为保单负债提供了稳健回报,印证了“保险+投资+养老生态”模式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