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于10月9日发布新的稀土出口规定后,美国立刻作出强烈反应,特朗普威胁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不过,欧盟没有跟随美国的立场,而是选择了独立行动,呼吁G7国家联合起来,以增加施压的力量。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在10月14日丹麦的贸易部长会议上,表示中国的新规定是一个“关键关切”,并认为这一举措会加剧全球供应问题。为此,他与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进行了电话沟通,两人一致认为G7国家应该召开视频会议,商讨应对策略。谢夫乔维奇强调,只有G7国家共同施压,才能有效应对中国的措施。
丹麦外交部长拉斯穆斯·拉斯穆森也表态,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欧盟必须展示出实力,与美国共同制定强硬的对策,避免与美国发生贸易冲突,并通过联合施压迫使中国改变其新规。
中国的新规要求,如果含有超过0.1%稀土的产品要出口,则必须进行审批。此外,如果外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稀土磁铁或相关技术,也需要获得出口许可证。这并非首次,中国去年曾对石墨、锗、镓等材料实施类似限制,导致全球供应短缺,影响了汽车制造商。虽然后来通过美国和欧盟的协议,供应紧张情况得到了缓解,但此次稀土新规扩大了范围,欧盟认为这一举措不合理,且已经对欧洲企业造成了影响。谢夫乔维奇表示,欧盟将加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推动G7加快稀土生产项目的建设。
G7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日本,谢夫乔维奇透露,G7已在10月15日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重点在于如何多元化供应,比如通过联合开采或加工关键矿产项目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欧盟并不打算效仿美国对中国的缓和态度,而是打算收集成员国的意见,评估中国新规对欧盟的影响后再决定对策。谢夫乔维奇计划在下周与中国的贸易负责人进行沟通,表达欧盟的关切。拉斯穆森则重申,欧盟和美国有共同的利益,必须团结一致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改变这些反制措施。
欧盟官员认为,中国的这一举措是经济胁迫,严重损害了全球供应链,尤其是影响了电动汽车、国防技术和消费电子产业的生产。由于中国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金属和磁铁生产,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依赖使得他们在这一领域感到“卡脖子”。尽管欧盟加速了摆脱对中国依赖的努力,但依然面临现实挑战。过去,美国和欧洲曾尝试生产稀土,但由于这一行业的高能耗、低附加值和缺乏盈利,西方国家最终放弃了这一领域的投资。
全球稀土消费每年仅为23万吨,而这个产业需要大量的政府补贴才能维持。西方国家的体制使得他们难以长期支持这种赔本的项目。2010年,日本因钓鱼岛事件遭遇中国对稀土的管控后,美国也曾下决心要开发稀土资源,但直到2015年才承认进展缓慢,未能真正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依旧稳固,西方国家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欧盟与中国在7月达成的升级版稀土出口供应机制本已缓解了一些问题,但现如今看来,这个机制似乎已经失效。中国方面辩称,稀土管制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出口数据的下降只是对管控的正常反映,并非出于报复。然而,欧盟方面坚持认为,中国的管制措施与当前的谈判时机过于巧合,这让人难免怀疑其背后的真实意图。
在G7协调回应时,西方国家讨论了设置价格下限或对中国出口征税的可能性,以激励更多投资,但具体实施进展缓慢。欧盟强调,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协调一致采取行动。中国今年4月宣布控制七种稀土元素和磁铁出口,主要用于国防、能源和汽车领域,这被视为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回应。欧洲议会也通过决议,表达了对中国出口限制的关切,呼吁欧盟委员会评估并应对这一问题,尤其是在战略库存和可持续标准方面。
特朗普曾威胁要加征关税后,白宫推动美国国内矿业项目的上线,计划加速关键矿产许可的审批,并向美国生产商提供数亿美元补贴。中国几乎垄断了稀土开采和精炼领域,西方国家虽试图多元化供应,但面临技术上的重大障碍。欧盟正在与G7伙伴协同工作,推进联合开采或加工关键矿产的项目,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谢夫乔维奇与卢特尼克一致认为,G7需要尽快召开视频会议,统一立场,共同应对中国的新规。这一系列举措反映出西方国家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困境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