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王”易主,信义玻璃登顶
在福耀玻璃长时间稳居行业龙头之际,信义玻璃悄然崛起,成功超越,成为新一代“玻璃大王”。在大家依然称曹德旺为“玻璃大王”时,头衔已经转移到信义玻璃的创始人李贤义手中。尽管李贤义比起曹德旺更为低调,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他背后的故事同样值得一提。
李贤义的崛起之路
李贤义,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商人,如何在几十年间将信义玻璃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呢?而为何他始终选择低调行事?
“玻璃大王”的易主是在这两年间发生的转变。回顾2021年,福耀玻璃的销售收入为199.06亿元,利润26亿元,依然稳居行业第一。相比之下,信义玻璃并未进入中国财富总榜。但到了2022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福耀玻璃收入涨至236.03亿元,而信义玻璃的收入则达到了252.81亿元,排名也跃升至453位。更令人惊讶的是,在“2022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李贤义以330亿元排名第131,而曹德旺则以284.7亿元排在第160位。
信义玻璃从“千年老二”到逆袭福耀,成功超越,也标志着李贤义的成功。
从平凡到伟大
与曹德旺相似,李贤义也是福建人,出身贫寒,白手起家。李贤义的成长经历充满了艰辛与奋斗。他15岁辍学,开始做各种体力活——推人力车、运煤炭、拉白灰,尽管日子艰苦,他依然咬牙坚持。五年后,李贤义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1972年,村里分配给他一项工作——开拖拉机。在当时,能开拖拉机是村里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好差事”,李贤义干了整整七年。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李贤义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979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李贤义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拥有一辆自己的拖拉机呢?他与8个亲友合资,购买了拖拉机,开始跑运输,逐步积累起资金。
跨入新行业,涉足汽车玻璃
几年后,李贤义发现国内的汽车玻璃市场严重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种类不多。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自己生产汽车玻璃呢?
1985年,李贤义受朋友邀请来到深圳,看到这里的投资环境良好,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投资500万元,开设信义玻璃厂。虽然那时的信义玻璃只是一个小作坊,工人和管理人员不到百人,设备落后,技术也十分粗糙,但李贤义凭借坚韧的毅力,一点点克服了技术难题,带领公司走上了正轨。
经过几年的发展,信义玻璃逐渐壮大,甚至在1995年决定在深圳横岗建立新厂房,并修建了“信义路”作为通往厂区的主要道路。信义玻璃不仅在国内市场稳步发展,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将汽车玻璃出口到100多个国家。
遭遇反倾销危机,信义崛起
然而,2001年,信义玻璃在美国和加拿大遭遇了反倾销调查。两国认为中国出口的汽车玻璃价格低于出厂价格,对中国企业加征了高额关税。李贤义和信义员工无法理解这种无理的指控,但最终决定应诉。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信义最终赢得了反倾销案件,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次胜诉不仅没有影响信义玻璃的发展,反而成为其国际市场扩张的催化剂。信义的产品进入了更多国家,全球业务迅速扩展。
多元化发展,走向新高峰
随着信义玻璃的逐步壮大,李贤义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开拓新的领域。2005年,信义玻璃成功在香港上市,企业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信义逐步涉足建筑用浮法玻璃、新能源光伏玻璃等多个行业。
到2013年,信义光能在香港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超白光伏玻璃制造企业。李贤义带领信义玻璃,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突破三成。信义的事业不仅涵盖玻璃行业,还拓展至储电和能源等领域,现已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的全球企业集团。
李贤义的财富与未来
到2021年,李贤义的财富已经突破675亿元,在胡润富豪榜上排到了第80位,超越了曹德旺,成为中国玻璃行业的新领军人物。尽管如此,全球玻璃行业的竞争依然激烈。以法国圣戈班为例,2022年其营收达到511.97亿欧元,是信义玻璃的15倍多,全球行业巨头的地位仍然牢固。
总结
尽管李贤义和曹德旺的玻璃帝国风格各异,但两位企业家的成功都体现了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市场上的坚韧与智慧。未来,信义玻璃和福耀玻璃将继续深耕玻璃行业,同时扩展至其他领域,推动中国制造在全球的进一步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