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达成85亿矿产协议:美国急于摆脱中国稀土的背后
10月21日,美国和澳大利亚达成了一项85亿美元的矿产合作协议,涉及关键的稀土资源。特朗普还曾提到:“一年后,美国稀土多如牛毛。”这引发了一个疑问:美国为何如此急于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现代军工的运作离不开稀土。美军现役和正在研发的153种主要武器装备中,87%的装备都需要依赖中国的稀土加工。没有这一环节,这些装备根本无法投入使用。比如F-47战机,每架需要8到12千克的稀土,而美国的70%重稀土必须从中国进口。这就意味着美国的军工生产线在某种程度上“掌握”在了中国手中。想想看,美国能不着急吗?
另外,美国国内不仅有50多种关键矿产和稀土资源短缺,整体供应链漏洞百出。如果不尽快解决,未来可能在关键时刻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资源,陷入困境。
然而,稀土不是随便找个矿就能解决的,为什么美国会选择和澳大利亚签署这个85亿的协议,还给人家建三艘核潜艇?本质上,这是两国互相迎合的结果,双方都有自己的算盘。
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在全球排第四,达570万吨,且掌握着中国以外唯一的大型重稀土生产基地,正好可以满足美国的需求。澳大利亚也希望借此机会提升自己在全球矿产市场的地位,与美国形成互利的合作。
然而,这一合作虽然看似光鲜亮丽,但实际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与中国相比相差悬殊。中国的稀土储量高达4400万吨,是澳大利亚的七倍多。即使澳大利亚手上有570万吨稀土,其规模化生产也要到2028年才能实现。美国希望在一年内实现自给,显然过于理想化了。这就像一个新手刚开始玩游戏就想挑战最终BOSS,纯粹是过于高估了自身的实力。
美国试图通过快速实现自给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忽视了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矿产开发、产能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在稀土领域占据如此强硬的地位?关键在于两个字:“壁垒”。这种壁垒不仅仅是依靠稀土储量积累起来的,更多是依托于技术和产业链的控制。中国不仅拥有全球40%的稀土储量,还占据着全球70%的产量,更重要的是,中国掌握了全球90%的稀土产业链以及核心的提取技术。
即使美国和澳大利亚共同努力,摘取了更多的稀土资源,但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他们也无法把这些稀土“变成实用的产品”。这道技术壁垒并不是简单的通过投资或签协议就能跨越的,它是中国多年来通过技术积累和产业沉淀建立起来的硬实力。
此外,全球80%的重稀土储量依旧掌握在中国手中。澳大利亚的稀土产能,最多只能作为美国的战略储备,真正替代中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综上所述,美澳85亿的合作协议更像是一场“安抚焦虑”的表演。美国急于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而澳大利亚则希望借此机会在全球矿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双方各取所需,但现实条件根本不允许这种目标的快速实现。
全球供应链是市场规则的产物,并非单靠政治博弈就能轻易改变。美国想要在一年内实现稀土自给,几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产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实实在在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而不是通过喊口号或者制定远大目标来推动。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地位,靠的是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沉淀,并非一朝一夕能被替代的。这场稀土博弈,最终或许只是各方的热闹,真正要改变格局,仍然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