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SWIFT最新全球货币支付份额排行榜出炉,多数货币排名维持稳定,人民币却成为例外,其支付份额以3.17%的占比反超加拿大元的3.12%,重新回到第五位,这一变动引发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新一轮关注。
从具体数据看,美元仍以47.8%的绝对优势稳居榜首,其主导地位源于全球贸易结算的核心地位及金融资产定价的垄断性,美股、黄金、期货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几乎均以美元计价,这种“金融+贸易”的双重绑定使其支付份额长期占据半壁江山。
欧元以22.77%的份额位列第二,但较上月下滑显著,与美元差距扩大至25.02%。这一变化与欧洲经济存在感减弱形成呼应,无论是制造业竞争力还是金融创新力,欧洲均呈现相对衰落态势,欧元作为区域货币的局限性愈发明显。
英镑则以7.38%的份额保持第三,伦敦作为全球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为英镑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位置其提供了支撑,这种“金融枢纽”效应使英镑支付份额远超其经济体量占比。
日元以3.69%位列第四,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上任后可能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虽对日元汇率构成压力,却可能通过利差效应刺激日元借贷需求,投资客借入日元兑换美元投资美元资产,客观上增加了日元在金融领域的支付需求。
接下去就是我们的人民币了,如本文开头所述,9月份的全球支付份额为3.17%,反超加拿大元重新排在第五位,加元、港币、澳元分列第六至第八位。
值得注意的是,SWIFT数据虽具权威性,却存在统计盲区。
该系统仅覆盖通过其报文网络完成的跨境支付,无法涵盖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交易量。截至目前,CIPS已有1737家参与者,其中184家为直接参与者,大量人民币跨境支付已转向这一独立通道。
此外,中国与多国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项下的贸易支付,以及小额跨境支付(如C2C跨境电商场景)均未被纳入SWIFT统计。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市场,这类交易多为1万美元以下的小额支付,为节省成本通常绕过SWIFT,且普遍采用人民币结算。
如果将所有支付情景全部统计进去,人民币的全球支付份额显然是大大超过SWIFT披露的素数据的。综合全口径计算(含SWIFT、CIPS、本币互换、小额支付及国内支付)来看,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或接近10%,仅次于美元和欧元,位列全球第三。
这一判断基于多重因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等新兴市场的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比例逐步提升;人民币互换网络不断扩大,为区域贸易提供更便捷的结算渠道;数字人民币试点推进,为跨境支付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人民币国际化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加速,外资持有中国债券、股票的规模持续扩大,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同时,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下,更多国家寻求贸易结算多元化,人民币作为“非美元”选项的接受度提升。
尽管美元霸权短期内难以撼动,但人民币通过“贸易结算+金融投资+数字技术”的三维驱动,正逐步构建起更完整的国际化生态,最终目标或是成为与美元并肩的“国际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占据更核心的地位。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