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峰会讨论如何应对中国的稀土管控措施时,欧盟显然已做好了准备,于10月23日对中国采取了行动。这一次,欧盟不仅对中国进行了制裁,还把中国与俄罗斯“绑定”在一起,列入了第19轮对俄制裁的名单。此次制裁涉及包括两家炼油厂在内的多家中国企业,主要措施包括禁止这些企业的船只停靠欧洲港口、禁止为它们投保等。此外,欧盟还发布了“次级制裁”,即任何承担运输任务的第三方油轮也会面临风险。
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表示,欧盟需要在对抗中国的竞争中保持坚定立场。她在一封信中提到:“欧洲必须坚定不移、不懈努力,应对我们的竞争对手,尤其是中国。” 虽然中欧之间并无直接的地缘冲突,双方在消费品、半导体、汽车等领域互有补充,中国的市场和投资对欧元区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冯德莱恩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显然有内外部的考虑。在内部,冯德莱恩的这一表态是为了增强欧盟成员国的团结,将中国作为共同的假想敌,而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事实上,冯德莱恩的这一举动是在欧盟面临巨大压力时做出的。例如,在欧盟峰会上,她宣布了到2040年欧盟要实现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削减90%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成员国需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加大清洁能源投资、推动工业转型等,然而这一目标充满挑战。荷兰等多个国家表达了他们的忧虑,冯德莱恩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为此,冯德莱恩拿中国做了对比,称欧洲要转向清洁经济,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她的理由是,中国在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事实上,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对欧洲构成威胁。相反,中国还积极与欧盟合作,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领域进行投资,为欧盟的能源转型提供支持。因此,冯德莱恩推动的减排目标,尽管看似急功近利,但离不开中国的合作。 从外部因素来看,冯德莱恩的立场更多是受到了美国的影响。目前,中美经贸关系几乎处于“硬脱钩”状态,尤其是在稀土资源问题上,欧盟选择站在美国一边,这不仅反映了欧盟外交的独立性不足,也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值得庆幸的是,欧盟并没有掌握关键资源或能源,否则,冯德莱恩或许会更加坚定对中国的制约。幸运的是,俄罗斯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中国“撑腰”。今年9月,俄罗斯对中国的原油供应量增长了4.3%,达到了828.7万吨,价值约40.66亿美元,稳居中国最大原油进口来源国。而中国与美国的原油进口则几乎为零。此外,俄罗斯通过东南亚水域向中国运输石油的方式,也使中国的能源供应不受欧洲港口禁令的影响,提前做好了应对措施。面对欧盟的制裁,中国商务部在10月23日作出了回应,要求欧盟立即停止制裁中国企业,否则中方将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坚决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能源安全。相较于欧盟的三招两式,中国拥有的反制手段远比欧盟想象的要多。无论是在经贸领域开展反倾销调查,还是在资源方面实施稀土出口管控,都足以让欧盟“头疼”。也许,欧盟在付出代价之后,才会意识到,中国并非没有脾气,而是一直在选择忍让。与中国对抗,最终将是欧盟难以承受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