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一场由李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注定将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路标,深刻影响未来五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PART 01
时代背景
要理解这场座谈会的历史分量,必须将其置于时间空间的大背景之下。
1
时间的坐标轴——
“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叩门:
2025年,是“十四五”(2021-2025)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五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从疫情冲击下的强韧复苏到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内部结构性挑战加剧的复杂周期。传统依赖大规模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拉动的增长模式已显疲态,其边际效应递减,潜在风险日益凸显。
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总结“十四五”的得失,为即将到来的“十五五”(2026-2030)规划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和核心抓手,成为最高决策层的当务之急。
2
发展的坐标轴——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深水区:
高质量发展已不再是口号,而是贯穿所有经济活动的铁律。当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传统优势逐渐减弱,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必须且只能依靠“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爆发。如何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并迅速产业化的生态体系?
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所有城市主政者面前的“世纪之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座谈会的召开,其核心目的就是:告别对旧有路径的依赖,为中国经济的“下一程”寻找确定性的新动能和可落地的样板。
PART 02
发言阵容
这次高层会议的参会者名单,集结了理论界、产业界、国资界、外资和民企的代表。
理论的“望远镜”——四位经济学家
徐奇渊、陈斌开、杨赫、张瑜,他们分别来自国家级智库、顶尖高校和市场化券商,他们为整场座谈会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性的框架。
市场的“晴雨表”——四位企业家:
这四位企业家,每一位都代表了一个关键切面。
1)“国家队”代表
中国诚通的李洪凤。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他的发言会聚焦于如何从中央层面更高效地盘活存量国有资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以及如何通过资本运作服务国家战略。
2)“外资风向标”代表
博世中国的周宇翔。他的视角关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营商环境体验、对中国产业链韧性的看法,以及未来继续投资中国的信心与顾虑。
3)“民企活力源”代表
名创优品的叶国富。他代表了中国最活跃的消费市场和民营经济,他的发言会直面当前消费市场的真实温度、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以及如何激发内需潜力等现实问题。
4)“地方破局者”代表
江鑫(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众多地方国资平台中,合肥产投再次被选中,其信号意义不言而喻。江鑫的发言,阐述的,是“合肥模式2.0”的完整逻辑,也标志着园区转型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并被正式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蓝图。
这篇文章,我们将尝试初步回答所有园区操盘手、产业组织者和城市管理者都在思考的核心问题——
未来五年,怎么发展?
PART 03
从“政府工具”到“市场主角”
角色的三层重塑
“十五五”时期,产业园区必须完成一场彻底的身份革命。总理座谈会传递出的核心信号,就是要推动作为区域发展主阵地的产业园区,实现从被动的“物理空间提供者”到主动的“产业生态组织者”的根本性转变。
从“要素承载者”到“活力枢纽”
以前的旧角色是建好厂房、写字楼,做好“七通一平”,扮演土地、空间等静态要素的“房东”。
未来新角色中,要成为促进“四流”(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流转的“路由器”和“交换机”。
正如总理所强调的,要从“四流”的支撑来看经营主体的活力,园区平台手握土地、数据、场景等核心资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融资能力,而是资源整合与运营能力。通过搭建产业平台、开放应用场景、引领产业投资,促进“四流”在区域内高效集聚与流转,才能真正激活区域经济的一池春水。
例如,通过打造智慧物流港,不仅是建仓库,更是要整合供应链金融、多式联运和数据服务,成为区域物流体系的大脑。
从“园区开发商”到“产业生态构建者”:
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以前的旧角色是建好园区、“筑巢引凤”,然后收租金。
未来新角色中,要营造一个能让企业“自生长”的“热带雨林”。
李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营造一流产业生态,综合治理行业无序、非理性竞争,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深化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着力构建创新生态圈”。
总理讲话为这个角色划定了清晰的任务清单:
治理无序竞争
扮演“产业盟主”,牵头制定区域行业标准,整合分散产能,避免同质化内耗。
促进协同合作
组织“链主”企业与本地中小企业对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紧密的产业共同体。
加速成果转化
建设中试平台、共享实验室,链接高校院所与企业,让科技成果“纸变钱”的周期最短化。
从“融资工具”到“耐心资本提供者”:
成为区域产业的“战略投资人”
以前的旧角色的核心任务,是为政府项目融资,考核指标是融资额度和成本。
在此次座谈会中,“发展创业投资基金”被明确提出,意味着园区运营商要成为专业的产业投资者。要学会用VC/PE的眼光和工具,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通过“以投代引”、“以投促产”,以股权投资分享企业的长期成长红利,真正与园区的未来深度绑定。
PART 04
驱动“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核心思维
明确了新角色,如何具备与之匹配的能力?所有园区运营商都必须完成一场思维模式的革命,从“开发思维”彻底转向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核心思维。
思维一:产业生态思维
这是从“点”到“面”的认知飞跃,它要求操盘手彻底摒弃“一栋楼、一个项目”的孤立视角,转而以“一条链、一张网”的格局来谋篇布局。
本质上,这意味着需要从“经营空间”转向“经营产业”,即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房客”和“伙伴”。在招引一个龙头项目前,先画出其上下游的“产业地图”,思考如何通过它,吸引、培育一批配套企业,最终在园区内形成一个自循环、自强化的产业微生态。
实践路径:
1)链式布局:学习寿光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向上游延伸至研发、设计,向下游拓展至市场、品牌,掌控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2)生态营造:借鉴杭州拱墅国投的打法,通过“基金+基地+上市平台”的组合拳,整合政府、资本、人才等各类资源,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赢的产业社区。
思维二:资本投行思维
这是从“融资”到“投资”的能力革命,是园区发展的“引擎”。
它要求园区运营商必须像一家投行一样思考,要会“投钱”、“管钱”和“赚钱”,也就是说,要从“资产负债表”转向“投资组合”,将园区视为一个巨大的资产包,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和可持续的现金流回报,并在其中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
实践路径:
1)用“投资”撬动增量:设立产业母基金(FoF),与专业的投资机构(GP)合作,撬动数倍的社会资本,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这不仅放大了投资效能,更引入了市场化的决策和风控机制,有效规避“拍脑袋”投资的经营风险。
2)用“投行”盘活存量:将手中沉淀的标准厂房、研发楼宇、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通过公募REITs、ABS等金融工具进行证券化,打通“投、融、管、退”的资本闭环。上海临港就是通过REITs回笼资金,再投入新园区建设与产业投资,实现了“滚动开发”,有效化解了债务压力。
思维三:战略导航思维
这是从“被动”到“主动”的格局提升,要求园区操盘手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将园区的发展规划与国家和区域的宏大战略蓝图精准对标,从“项目机会主义”转向“产业长期主义”。
“十五五”期间,国家战略的重心将更加聚焦于产业链安全、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培育以及绿色低碳发展。
园区与片区应主动成为国家战略的“压舱石”,围绕这些长远目标,系统性地调整业务布局和投资方向,例如在城市更新、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低空经济等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回顾合肥产投的成功,首先就是战略的成功,
它将自身的投资方向死死锚定在合肥市“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的产业框架内,做到了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PART 05
合肥模式的启示与差异化选择
在“十五五”期间,不同资源禀赋的园区,转型路径必然会呈现差异化。深入对标,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活法”。
“合肥模式”1.0:
以“赌”的魄力与“投”的专业,实现换道超车
合肥模式的精髓在于,政府敢于在看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京东方、蔚来汽车)最关键的时刻,以巨大的魄力进行重注投资,并持续投入资源,不因短期波动而动摇。
这种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完美结合,是合肥模式成功的关键。
深圳模式:
科技创新生态的营造者。
与合肥的“重注豪赌”不同,深圳的模式(如深投控、深创投)更侧重于构建全过程的创新生态体系。
它们通过打造世界一流的产业园区,设立庞大的创投基金群,并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为科技企业提供从孵化、加速到产业化的全方位服务,扮演的是“土壤”和“雨露”的角色。
苏州模式:
资本运作的操盘手。
苏州的国资平台(如苏州元禾控股)则以市场化、专业化的基金管理能力见长。它们更像是一个大型GP,通过设立和管理各类母基金、子基金,撬动国内外顶级社会资本,围绕苏州的优势产业进行布局。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卓越的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的合肥模式已经进化到2.0版本,即在继续发挥“以投代引”优势的同时,成立了科创集团和人才集团,补上了创新转化和高端人才服务的关键短板,生态体系更加完备。这是其他城市在学习时必须看到的深层变化。
【核心差异点对比分析】
| 模式比较 | 合肥模式 (2.0) | 深圳模式 (深投控) | 苏州模式 (元禾控股) |
| 核心定位 | 城市产业战略合伙人 | 全周期科技创新生态服务商 | 市场化、国际化的资本运营商 |
| 关键打法 | “政府+国资”双轮驱动,以巨大的战略魄力对关键产业进行“重注式”股权投资,实现“资本招商”。 | 以市场化逻辑为基石,通过打造世界一流园区和庞大创投基金群,为企业提供“保姆式”全生命周期服务。 | 高度专业化的基金管理,扮演“超级GP”角色,通过市场化母基金链接全球顶级资本与技术,“以资引智”。 |
| 亮点差异 | 强政府引导下的战略决断力。敢于在产业爆发前夜下重注,承受短期风险以换取长期战略回报。 | 强大的市场化服务能力。其价值不仅在于投资,更在于为被投企业赋能,提供从空间到市场的全方位支持。 | 卓越的资本运作与全球视野。其核心竞争力是基金管理和资本放大的专业能力,而非具体的产业运营。 |
| 对标启示 | 适合有“换道超车”雄心、地方政府执行力强的城市。 | 适合创新要素密集、市场经济发达,致力于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城市。 | 适合经济基础雄厚、金融业发达,希望通过资本力量对现有优势产业进行优化升级的城市。 |
2025年10月的这场座谈会,清晰地划分了园区平台公司的过去与未来。过去其价值在于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未来的价值则在于其链接资源、培育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要求掌舵者们必须具备企业家的敏锐、投资家的眼光和战略家的格局。放弃对过去的路径依赖,勇敢地投身于市场化的浪潮,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宏大叙事中,重塑自身的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