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美贸易战,不少美国人真觉得这事儿干得漂亮。
2025年特朗普重回白宫,关税大棒挥得又快又狠,超市货架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肉眼可见地少了。
普通人逛一圈超市,十有八九会说:“看,中国货被挡住了。”
可标签少了,东西就真不是中国来的?
价格没崩,日子就真没受影响?
这场从2018年就开始的拉锯战,早就不是“你加税、我反制”那么简单。
它像一张巨网,把全球供应链、家庭购物车、工厂生产线、政治口号全缠在一起。
到了2025年,这张网密不透风——谁在网里喘不过气,谁在暗地数钱,没人说得清。
贸易战的起点是2018年。
特朗普一声令下,对中国出口的钢铁和铝分别加征25%和10%关税,理由是“保护美国产业安全”。
2019年5月,几乎所有中国商品都被拉进征税名单,最高税率25%。
中美关系迅速恶化,企业主盯着新闻,生怕下一个被点名的就是自己。
拜登2021年上台,外界以为风向会缓。
结果他不仅没撤关税,2024年反而加码,专门针对电动车和太阳能板下手。
这些产业关乎未来几十年的能源与科技主导权。
美国不想让中国在绿色转型上跑太快,更不想自家市场被中国电动车悄无声息地占领。
关税这把刀,换了个手,照样往下砍。
真正引爆局势的是2024年11月特朗普再次当选。
2025年1月20日就职当天,他动作快得惊人。
2月4日加10%额外关税;4月2日跳到34%;4月9日再加74%;4月10日补一刀41%——两个月内,累计税率堆到145%。
这已经不是贸易政策,近乎宣战。
中国立刻反制:3月10日对美国商品加征10%到15%;4月2日匹配34%;4月中旬最高也干到125%。
全球股市剧烈震荡,投资者脸色铁青。
奇怪的是,很多美国老百姓并没觉得日子变糟。
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4月数据显示,77%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比2024年的81%略有下降。
更关键的是,认为“中国是最大威胁”的比例从50%降到42%。
在普通人眼里,贸易战“见效”了——中国货少了,美国“赢了”。
真相藏在细节里。
纽约百货商场的男装T恤,不到两成标“中国制造”,其余全是“越南”“印度”“印尼”。
沃尔玛马克杯底下一小行“Made in PRC”,很多人根本不知道PRC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缩写,还以为是新品牌,甚至觉得“我没买中国货,我支持了国家政策”。
特朗普竞选时戴的红帽子,标签上也印着“Made in PRC”。
媒体街头采访,好多人斩钉截铁:“这肯定不是中国产的,总统怎么可能戴中国帽子?”
——殊不知,帽子很可能从东莞工厂出来,只是绕了趟墨西哥。
这背后是一场全球“产地魔术”。
中国对美出口暴跌九成,但越南、墨西哥、印度对美出口猛增。
表面看,美国成功“去中国化”;实际上,所谓“越南产”电子产品,核心零件仍从深圳运出;“墨西哥组装”服装,布料来自江苏;“印尼制造”小家电,电路板产自东莞。
墨西哥边境仓库里,工人熟练撕掉“中国制造”标签,换上“墨西哥制造”,价格从10美元涨到12美元——多出的2美元,就是美国消费者为“去中国化”买单的代价。
这种转口贸易2021年就已开始,2025年变得尤其普遍。
为什么?
关税太高,直接从中国进口等于自杀。
企业为活命,只能“曲线救国”。
可除了中国,全球还有哪个国家能同时提供完整产业链、稳定产能、低廉成本和熟练工人?
越南电子产业70%以上零部件依赖中国进口。
印度基础设施跟不上,交货周期动不动拖几个月。
墨西哥虽近,制造业规模有限,根本吃不下这么大转移量。
结果,美国以为在“脱钩”,实际只是把供应链拉得更长、更脆弱、成本更高。
税基金会算过:2025年,特朗普关税政策让每个美国家庭平均多掏1300美元。
这笔钱不是政府收的税,而是隐藏在商品涨价里的“隐形税”。
买一台洗衣机,原来300美元,现在350美元,多出的50美元里,相当一部分就是关税转嫁。
可为什么很多人没感觉?
因为通胀本来就在涨,大家习惯了“东西越来越贵”,很少深究原因。
再加上超市货架看起来“干净”了,心理上就觉得“我们赢了”,至于多花的钱,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经济数据不会骗人。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论文明确指出,进口商品关税成本90%以上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2025年上半年,美国通胀率冲上5%以上,贸易政策贡献不小。
这种成本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
联邦储备系统内部笔记提到,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过程中,发现新供应商反而更依赖中国中间品——越南进口的太阳能板,八成是中资企业在当地建厂生产;墨西哥进口的汽车零件,原材料还是从中国买。
这就像戒奶茶改喝果茶,结果果茶里的糖还是同一家供应商——根本没断干净。
中国也不好过。
对美出口大幅下滑,沿海工厂订单减少,工人收入受影响,消费信心低迷。
但中国政府早有准备,2025年大力推动“内循环”,鼓励老百姓多花钱、多消费。
各地发消费券、搞促销,试图补上外贸损失的缺口。
同时,中国加速开拓其他市场,比如欧洲、东南亚、中东。
欧洲央行博客提到,2025年美国加征新关税后,不少中国出口商转卖欧洲,导致欧洲港口拥堵、库存积压,供应链风险扩散到全球。
这场贸易战还暴露一个尴尬事实:美国离不开中国的关键产品。
稀土——听起来冷门,却是制造战斗机、电动车、智能手机的核心材料。
全球80%以上稀土加工能力在中国,美国国防工业严重依赖这条供应链。
锂电池,中国产量占全球60%以上,美国电动车企想绕开几乎不可能。
2025年,中国对部分稀土和电池材料实施出口管制,虽未点名美国,但谁都明白这是打七寸。
结果,几家美国科技公司股价应声下跌,国防部紧急开会讨论“供应链安全”。
政治层面,博弈更错综复杂。
特朗普2025年2月1日签署第14195号行政令,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宣称中国“庇护贩毒组织、洗钱合成阿片”,以此加征关税。
这个理由牵强,但在美国国内很有市场——芬太尼危机已夺走几十万人生命,民众对毒品问题极度敏感。
把贸易战和禁毒挂钩,等于给关税政策披上“道德外衣”。
3月3日,他把部分商品税率从10%提到20%,甚至还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25%关税,理由是“防止中国货借道北边进来”。
这一招,直接把邻国拖下水。
中国当然不会干挨打。
除了对等加税,还祭出非关税手段:暂停进口美国大豆、猪肉、木材;对鸡肉、小麦加征15%特别关税;海关加强检验,清关时间拉长;还有网友爆料,某些美国品牌电商页面突然“技术性下架”——官方没承认,但企业主心里都明白,这是在施压。
高压之下也有松动。
2025年4月,特朗普在集会上突然放风:“高关税不会永远持续,我们会大幅降低。”
市场立刻躁动。
5月12日,中美宣布临时协议:未来90天内,美国将对华关税从145%降到30%,中国则从125%降到10%。
消息公布当天,美股三大指数集体大涨,消费者信心指数小幅回升。
特朗普随后演讲高调宣称“贸易战取得伟大胜利”,支持者欢呼雀跃。
但这是“胜利”吗?
税基金会用经济模型测算,即便关税降到30%,长期仍让美国GDP增速减少0.2%,资本存量下降0.1%,相当于损失14.2万个全职工作岗位。
更关键的是,根本矛盾一个都没解决:美国抱怨中国产业补贴、强制技术转让、巨额贸易赤字;中国不满美国技术封锁、金融制裁、地缘围堵。
芬太尼问题被拿来当借口,但真正毒品源头复杂得多,光靠关税根本堵不住。
企业界态度分裂。
美国中国商会2025年调查显示,仅48%会员企业还计划在中国投资,创历史新低。
很多公司把生产线转移到越南、泰国、印度,但很快发现新地方问题一堆:工人效率低、电力不稳、物流成本高。
芝加哥Abt电子产品零售商老板吐槽:“我们想要确定性,不是今天加税、明天降税、后天又说要制裁。
这就像玩俄罗斯轮盘赌,谁都不知道下一枪打哪儿。”
为应对不确定性,不少企业开始囤货,仓库堆满库存,就怕哪天政策突变,货架直接空了。
普通消费者最无辜,也最无奈。
大多数人买东西只看价格和质量,谁管产地是哪儿。
只要标签换了,就觉得“这不是中国货”,心安理得买回家。
可他们不知道,自己多付的钱,一部分进了转口国腰包,一部分成了企业“风险溢价”,还有一部分,变成了政客竞选时的筹码。
更讽刺的是,2025年5月关税临时下调后,一些超市中国商品又悄悄回来,只是标签更隐蔽,价格也更高——但没人抱怨,因为“反正不是中国制造”。
舆论场上,分歧泾渭分明。
皮尤调查显示,46%美国人认为中国在贸易中占更大便宜,仅10%觉得美国获益更多。
但党派立场决定看法:共和党人里,44%认为关税对国家有利,24%觉得有害;民主党人中,80%认为伤国,75%觉得伤及个人。
这种撕裂,让任何贸易政策都难以获得广泛支持。
就连对“贸易公平”的理解,两党也完全不同——共和党强调“减少逆差、保护就业”,民主党更关注“消费者成本、全球合作”。
地理上,影响也不均衡。
农业州如爱荷华、内布拉斯加,因大豆、猪肉出口受阻,农民收入锐减;科技州如加州、华盛顿,担心中国反制影响芯片和软件销售;制造业州如密歇根、俄亥俄,一方面欢迎“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苦于原材料涨价。
这种区域差异,让联邦政策很难“一碗水端平”。
回头看看,这场持续七年的贸易战,早已超越经济范畴。
它是关于未来主导权的较量,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也是全球化退潮下的阵痛。
美国想用关税筑起高墙,却发现墙外世界早已千丝万缕连在一起;中国想加速自立自强,但也意识到完全“闭门造车”不现实。
2025年10月,双方虽暂时握手,但谈判桌上摆着的,仍是那些老问题:补贴、技术、市场准入、规则制定权。
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谁把谁打趴下,而是谁能在这场混乱中保持清醒,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普通老百姓可能永远搞不清PRC是什么意思,也分不清越南产和中国产的区别,但他们用钱包投票的方式,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只要东西好、价格合理,产地标签不过是张纸。
而政客们高喊的“脱钩”“胜利”,在现实供应链面前,有时候显得那么苍白。
贸易战没有赢家,只有代价分摊的多少。
美国消费者多花了钱,中国企业少了订单,全球供应链更脆弱了,而那些在越南、墨西哥贴标签的工人,倒是实实在在赚到了加班费。
历史可能会记住2025年这个节点——不是因为关税有多高,而是因为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在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想靠一堵墙挡住一个国家,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