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加剧,特朗普采取的一系列不合理措施迫使中国决定全面管控稀土资源。这一决定让美国措手不及,也让欧美国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欧盟的汽车制造商纷纷表示,如果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生效,他们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面临停产的危机。欧盟认为,中国的稀土管制没有正当理由,且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然而,如何应对中国稀土管制的方案,欧盟内部出现了不同声音。德国甚至提议,借助《反胁迫工具法案》来对抗中国,该法案被一些欧洲媒体称为“贸易战的核武器”。但正如中国回应美国的方式一样,威胁并非与中国打交道的最佳方式。中国的稀土管制是合法合规的合理举措,旨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国家安全。更重要的是,中国并未拒绝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深入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欧盟如今的恐慌局面,实则是自作自受。德国之声的一篇文章揭示了其中的真相:过去三十年里,西方国家基于“全球化分工”的理念,把污染严重、利润低的稀土开采与冶炼等环节交给了中国,而自己则专注于产业链的高附加值部分。简单来说,西方国家“吃肉”,中国则只能“喝汤”。这种不平等的分工,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此外,欧盟与中国的互动中也频繁触及中国的底线。最近,普京在与特朗普通话后,为推动俄乌停火,单方面威胁乌克兰,不仅未兑现向泽连斯基提供战斧导弹的承诺,还提出以土地交换为条件的和平要求。这一提议遭到泽连斯基及欧盟的强烈反对,随后,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第19轮制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这次制裁中,欧盟不仅列入了俄罗斯公司,还将12家中国企业一并纳入,声称这些企业帮助俄罗斯绕过西方的技术禁令。
显然,这种做法是在故意挑起事端,且这并非欧盟首次针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早在9月,欧盟便已将多家中国石油炼厂、贸易商和石化公司列入制裁名单。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亦不应对此承担责任,坚决反对欧盟以涉俄问题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单边制裁。
通过这一系列事件的反应,可以看出,欧盟正在试探中国的底线,试图借此机会在稀土问题上争取更多话语权。然而,笔者提醒欧盟,不要效仿美国的做法,及时收手才是明智之举。中国对于胁迫的回应始终坚定而强硬,面对挑战时从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