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乌克兰国家银行通过一纸官方公告,给市场来了当头一棒。
自10月27日起,乌克兰国货币格里夫纳对美元的官方汇率将从现行的41.8970:1调整至41.9969:1,甚至这已经是本月的第二次下调,跌至近一年来的最低点。
这一看似微小的变动,仅让1美元兑换的格里夫纳增加了不到0.1单位,但其象征意义与累积效应却不容小觑。
通胀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格里夫纳的每一次贬值,最终都会化作民众钱包里 “缩水” 的购买力。
随着汇率下调,进口商品价格应声上涨,而乌克兰高度依赖进口的能源、药品等物资,首当其冲成为涨价主力。
对普通家庭来说,原本勉强负担的冬季取暖费、日常用药开支,如今变得愈发沉重,民生压力肉眼可见地攀升。
食品价格的波动更是直接刺痛民众的日常生活。以最基础的鸡蛋为例。
其价格较 18 个月前已翻了三倍,2025 年春季稳定在 55-75 格里夫纳(约合 1.3-1.8 美元)/10 枚的区间。
2025 年 8 月数据显示,食品价格同比上涨 23.9%,面包、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持续走高,让不少家庭不得不压缩其他开支。
雪上加霜的是,乌克兰当前失业率已超过 15%,3400 万常住人口中仍有大量民众依赖人道主义援助,收入来源本就不稳定。
更令人揪心的是地区收入差异带来的生存鸿沟。首都基辅平均月薪约 983 美元,而中部基洛沃格勒州仅约 473 美元,低收入家庭面对物价上涨时,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
为了应对生计压力,影子经济悄然壮大,涵盖现金支付的补习、维修等未申报工作。
其规模已占到 GDP的 30%,成为许多家庭的 “救命稻草”,而政府对此也只能选择基本默许,民生困境可见一斑。
汇率调整的内外驱动力
2025 年 10 月 25 日,乌克兰国家银行的一则公告打破了汇率的短暂平静。
自 10 月 27 日起,格里夫纳对美元官方汇率从 41.8970:1 调整为 41.9969:1。
这是该国 10 月内第二次下调本币汇率,算上月初 41.1420 的水平,累计贬值幅度已达 2.08%。
格里夫纳汇率也因此跌至 2025 年 1 月以来的最低值。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是乌克兰经济政策的重要转向。
这一转向的背后,离不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推动。
当前正值乌克兰与 IMF 磋商新贷款计划的关键阶段,IMF 已明确将汇率调整列为获取新融资的重要前提。
在 IMF 的经济逻辑中,被高估的汇率会扭曲资源配置、抑制出口、耗尽外汇储备,甚至阻碍外部资本进入。
因此,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汇率,是判断乌克兰经济计划是否可信的关键指标。
也正因如此,专业界普遍将此次贬值解读为 “以贬值换融资” 的策略,是乌克兰向 IMF 展示改革诚意的无奈之举。
乌克兰国家银行虽未直接提及 IMF 的敦促,却在公告中强调贬值是 “应对外部经济压力的必要举措”,而此次调整,也是其对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的一次实践。
在这一制度下,央行并非完全放任汇率随市场波动,而是会设定官方汇率。
并允许其根据一篮子货币、国际收支状况等关键指标进行周期性调整,既兼顾了市场规律,也保留了政策调控的空间。
冲突与赤字下的双重挤压
持续近四年的冲突,早已将乌克兰的经济根基撕扯得支离破碎。
2022 年,该国 GDP 断崖式缩水 29.1%,工业链条因设施损毁、技术人员流失而断裂,曾经支撑经济的工厂多数陷入停滞;农业出口也因黑海港口不时受阻、农田遭破坏而步履维艰。
更严重的是,冲突导致近 700 万人口流失,劳动力市场出现巨大缺口,从农业种植到工业生产,多个领域面临 “无人可用” 的困境,经济复苏举步维艰。
经济的颓势还体现在日益严峻的财政与贸易状况上。
2025 年,乌克兰预算赤字率高达 20%,意味着政府每支出 5 格里夫纳,就有 1 格里夫纳依赖借债或援助。
而如此庞大的赤字,很大程度源于居高不下的国防开支,国防开支占 GDP 的 31%,2025 年财政预算的 75% 都投入其中。
为维持国家运转与战事需求,政府不断消耗资源,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压力,形成 “支出越多、赤字越大” 的恶性循环。
同时,贸易逆差创下历史纪录,出口创汇能力因产业受损而减弱,进口却因重建、民生需求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愈发突出。
雪上加霜的是,能源危机持续冲击着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俄军对能源基础设施的袭击,导致电力短缺成为常态,能源成本大幅飙升。
无论是工厂生产所需的燃料,还是民众生活所需的电力,价格都不断上涨,直接推高了生产、运输等全链条成本。
而乌克兰对进口能源的高度依赖,又让其在能源危机中缺乏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承受成本上涨的压力。
如今,乌克兰不得不依赖外部援助维持运转,截至 2025 年 9 月,美欧援助累计超 1800 亿美元且多为贷款。
2026 至 2027 年还面临 600 亿美元的资金缺口,经济困局已到了难以突破的境地。
在刺激与稳定间寻找平衡
汇率调整虽带来了一丝经济复苏的可能,却也让乌克兰央行陷入了 “两难” 的调控困境。
从积极面来看,汇率下调后,外国援助及出口收入兑换的格里夫纳数量大幅增加,直接为国内市场注入了流动性。
对国防开支占比极高的乌克兰而言,这些新增的本币是支付军饷、采购装备的关键,保障了国家在冲突中的基本运转。
同时,农产品、钢铁等核心出口商品因汇率贬值,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显著提升,有望带动出口增长,为经济 “造血”,缓解国际收支压力。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通胀压力的持续攀升。
2025 年 8 月,乌克兰通胀率(同比)达 13.2%,9 月虽回落至 11.9%,却仍远高于央行设定的 5% 中期通胀目标,核心通胀的潜在压力并未消散。
为抑制通胀,乌克兰央行在 2025 年 10 月选择维持 15.5% 的基准利率不变,这一利率自 2023 年 11 月以来始终处于高位。
高利率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与投资过热,缓解通胀,但也可能制约企业发展,与汇率贬值刺激经济的目标形成冲突,央行在 “刺激” 与 “稳定” 之间艰难寻找平衡点。
更复杂的是,市场预期与外部压力进一步加大了调控难度。
此次汇率调整,市场反应相对平静,一方面是因贬值幅度温和,未引发恐慌,另一方面是市场早有预期,且央行可能提前沟通、辅以外汇干预,平滑了汇率波动。
但分析师担忧,此次调整可能开启 “试探性贬值” 的先例,若经济压力与 IMF 诉求持续,市场对后续贬值的猜测将影响资本流动与经济稳定。
如今,央行不仅要平衡经济刺激与通胀抑制,还要应对能源短缺、预算需求增长,以及 IMF 要求规范灰色经济的压力,每一项调控决策都需慎之又慎。
结语
乌克兰货币贬值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在冲突与经济危机中的挣扎与博弈。
从民生层面的物价飞涨、收入差距,到经济层面的赤字高企、能源短缺,再到调控层面的两难抉择,每一个问题都相互交织,构成了难以破解的困局。
如今,乌克兰既需要依靠汇率调整争取国际援助、刺激经济,又要应对通胀与民生压力,这条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未来,能否在外部诉求与国内稳定间找到平衡点,能否让经济走出颓势、让民众摆脱困境,不仅关乎乌克兰的发展走向,更考验着这个国家在危机中的韧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