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存款人2025年或迎三大挑战
曾几何时,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似乎坚不可摧,是无数人心中的“定海神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论调正悄然被打破。自2022年起,郑州、石家庄、涿州、廊坊等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便率先感受到了寒意,房价悄然下滑。进入2023年,曾经稳如泰山的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步入了调整期。以国际大都会上海为例,曾经市中心平均房价高达每平方米九万余元,如今已跌至六万余元,跌幅惊人地达到了三成。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并非个例。放眼全国,不少三四线城市,如鹤岗、阜新、双鸭山、玉门、伊春等地,房价更是跌至每平方米三四千元的“白菜价”,仿佛一夜之间,曾经的“摇钱树”变成了“烫手山芋”。这番景象,不禁让人想起多年前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那句“预言”——“未来的房价如葱”。如今看来,这句振聋发聩的论断,似乎正一点点变成现实。
事实上,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与马云在2017年提出的“房价如葱”的预测不谋而合。回首过去,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去泡沫化”过程,房价正逐渐回归其作为居住属性的本质。而部分中小城市的房价,更是低至几万元便可购得一套住房,印证了“葱价”的说法。
正当房地产市场步入长期调整通道之际,中国储蓄率也迎来了下行周期。以某家国有银行为例,三年前,其三年期存款的年利率尚能达到3.25%,如今却已降至2.15%,三年期存款的利率缩水了近三分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未来银行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在此背景下,到了2025年,那些手中握有大量存款的民众,或许将面临接踵而至的三大严峻挑战。
挑战一:存款利率持续走低,收益缩水
当前,中国存款利率下行的趋势已然不可逆转。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银行存款量日益膨胀,而贷款市场需求却显疲软,这给银行的放贷业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银行期望储户能将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以激活市场。另一方面,银行降低存款利率也是为了整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从而刺激贷款需求的复苏,并有效规避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伴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跌,储户的存款收益自然是越来越少。不少人开始思考,若2025年存款利率继续下行,是否可以将资金转向其他领域以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普通储户往往缺乏专业的投资理财知识,也鲜有实践经验,贸然将存款投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亏损的可能性极大。
挑战二:高收益投资风险与日俱增
面对日益缩水的银行存款利息,许多储户将目光投向了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高收益投资领域。然而,当前的宏观投资环境并不乐观,高收益投资品的风险正显著上升。以股市为例,数据显示,2024年A股市场总市值蒸发了约26.94万亿元,平均每位投资者损失约14万元,绝大多数股民都处于亏损状态,未能从中获得可观收益。
此外,2024年各类基金的亏损数量也大幅攀升,让众多基民损失惨重。去年,许多持有基金的投资者承受了20%至30%的亏损。同时,2024年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亏损现象,有投资者反映,即使是风险等级为R2级别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亏损。更令人担忧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呈现持续下行的趋势。显而易见,将存款取出转投高收益产品,亏损的风险正在不断放大。
挑战三:创业成功之路充满荆棘
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行、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双重压力下,不少人萌生了利用积蓄创业、寻求财务自由的想法。然而,将存款用于创业这条道路,其风险之高,用“九死一生”来形容亦不为过。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创业成功绝非易事,需要过人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充分的准备,否则,一腔热血投入的创业梦想,很可能化为泡影,让多年的积蓄付之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