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这次动作真让人瞠目结舌!刚和我们就稀土问题谈完,转头又把12家中国企业列入对俄制裁名单,冯德莱恩还放话说“这只是开始!”全球市场因此大幅波动,这一局最后谁能占上风还未可知。
我们商务部部长刚和欧盟贸易专员通过视频连线,谈得相当顺利,讨论的重点是稀土合作和出口政策的协调问题。对方还很客气地请求我们多帮忙考虑,毕竟欧洲这两年挺困难的,缺芯少矿,很多东西都得靠进口。可电话刚挂不到24小时,欧盟立刻翻脸了。 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欧盟批准对俄罗斯的第19轮制裁。可这次不仅针对俄罗斯,名单里直接把12家中国内地和香港企业一并列入,央企和地方企业都没有被遗漏。欧盟给出的理由是,这些公司涉嫌“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比如帮助俄罗斯买卖石油,或者用俄油炼制产品。 欧盟这一操作让人哭笑不得。他们自己还在买俄罗斯天然气,转头就指责中国企业有问题,这明显是双重标准。所谓“核选项”,其实就是欧盟自封的一套终极反制手段——意思是:谁敢顶着我,我就用最狠的办法让你吃苦不浅。 这回欧盟不仅把中企拉入制裁名单,还针对俄罗斯能源产业下了狠手:首次禁止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入欧洲,并对俄石油公司和天然气公司实施全面交易禁令,几乎把通道封死。甚至连加密货币平台也被盯上,生怕有人通过数字货币给俄罗斯输血。可以看出,欧盟这次是下了大力气,拼命堵各种“漏网之鱼”。 不过问题是,欧盟内部真的铁板一块吗?事实并非如此。表面上对外强硬,内部其实各有算盘。德国、法国、波兰这“三驾马车”各自打着不同的主意。波兰最近动作最积极,像是在欧盟内部当个煽动者。 前段时间波兰以俄罗斯无人机闯入领空为由,关闭了波白边境口岸,结果导致中欧班列运行受阻、区域贸易受影响。后来我国采取反制措施,波兰立刻退让,灰溜溜地恢复通行。现在中欧因为稀土谈判闹僵,波兰又跳出来火上浇油,怂恿欧盟对我们动用“核选项”,其目的明显是想在欧盟内部刷存在感。 这几年法国对我们也不怎么友好,电动车加税、各种限制措施,很多是法国推动、冯德莱恩配合的结果。德国表面上附和,实际上心里也慌:德国经济现在吃力,工业增长乏力、消费低迷,还指望靠和中国做生意撑起来呢。 所以,欧盟表面上宣称“一碗水端平”,实际上内部各自为政。前台喊得震天响,后台却是一团乱麻。 稀土和半导体对欧盟来说是命门。欧盟嘴上对我们又制裁又威胁,背地里却天天希望我们多出口稀土。刚谈完稀土合作,欧盟就挥刀制裁,这不是表里不一吗?更荒唐的是,欧盟还在就荷兰半导体出口限制和我们扯皮。安世半导体的案子还没谈妥,欧盟就在稀土问题上谈判,一边说合作一边握着制裁大棒——这操作看起来场面上赢了,实际上信誉却大打折扣。 面对欧盟这一连串动作,我们这次态度很强硬。商务部和外交部第一时间回应,直接反驳说:“欧盟没有资格干涉中俄正常经贸合作。”你们自己都和俄罗斯做生意,凭什么拦着中国企业?这些年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学会在更广阔的市场找出路,技术水平也大幅提升,谁还指望欧盟施舍? 更何况,现在的中国不会像十年前那样被动挨打。谁要动我国企业,我们有一整套反制办法,分分钟能让对方长点记性。 这波制裁声势虽大,但实际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欧盟说不让俄油进来,但德法等大国实际上还在通过各种渠道采购俄罗斯能源。管道石油照常流动,天然气也还在买,口头上说不要,实际行动却并不一致。制裁出台后,油价确实上涨,布伦特原油价格随之攀升,全球能源市场也随之震荡。 问题是,欧洲承担不起更高的油价,最终受伤害的会是本国民众和企业。欧盟这盘棋,很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表面上把中国企业拉黑、给俄罗斯施压,但实际上自伤也不少。中欧经贸关系紧密,谁也离不开谁。若欧盟真要和中国彻底撕破脸,损失恐怕比想象的更大。 而中国这些年已经做好了“多手准备”:市场多元化、技术自主化,面对封锁能找到替代路径。简单来说,欧盟若想靠制裁威胁我们,最后多半会是自找苦吃。 冯德莱恩说这只是开始,显然欧盟还在酝酿更多招数,比如打击影子油轮、限制第三国交易等政策都在考虑之中。但国际关系不是谁声音大谁就赢,真要硬碰硬,两边都难受。欧盟既想我们开放稀土、半导体,又高举制裁大棒,难道真以为其他国家会买账?归根结底,国际贸易不是零和游戏。中欧经济高度互补,彼此难以割裂。欧盟若想长远发展,最好把精力放在合作上,而不是天天琢磨如何给别人下绊子。市场和信任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受损后恢复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办到。这场“48小时风暴”其实是个提醒:别自以为聪明,别把对方当软柿子。 合作才是出路,恶性对抗只会把大家一起拖进坑。靠威胁和制裁,只会让自己更加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