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披露大幕正式拉开。截至10月27日,华夏银行、重庆银行、平安银行、无锡农商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6家机构已率先“交卷”。从披露数据来看,6家银行整体业绩表现稳健,部分银行实现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双增,暂处下降区间的银行则显现降幅收窄态势,资产质量呈现好转趋势。
6家银行率先“交卷”
A股42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正陆续披露。10月27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6家率先交出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答卷”的银行中,城商行与农商行表现尤为亮眼,两家股份行虽未扭转盈利下滑趋势,但已释放出降幅收窄的积极信号。
从盈利表现看,重庆银行营收、净利两项核心指标同比增幅均突破10%,增长势头强劲。该行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7.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06亿元,增幅10.40%;实现归母净利润48.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0.19%。
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盈利表现同样稳健,两家银行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在8%以上。其中,南京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9.49亿元,同比增长8.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0.05亿元,同比增长8.06%。宁波银行前三季度则实现营业收入549.76亿元,同比增长8.3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4.45亿元,同比增长8.39%。
无锡农商行也延续了稳定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7.65亿元,同比上升3.87%;归母净利润18.33亿元,同比上升3.78%,在区域农商行中展现出较强经营韧性。
与城、农商行的高增长形成对比,华夏银行、平安银行两家股份行前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润仍处于同比下降区间,但相较于上半年,降幅已出现明显收窄。其中,华夏银行1—9月实现营业收入648.81亿元,同比下降8.79%;归母净利润179.82亿元,同比下降2.8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09个百分点;平安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06.68亿元,同比下降9.8%;归母净利润383.39亿元,同比下降3.5%,营收、净利降幅较上半年分别收窄0.2、0.4个百分点。
对于营收与净利润的波动,两家股份行均从业务实际出发作出解释。华夏银行行长瞿纲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债市波动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不过利息净收入基本保持稳定”。针对这一情况,该行未来将通过扩大规模增长、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高收益资产和低成本负债占比、盘活低效资产,加强市场和客户分析、提升定价能力等方式,稳定息差与收入来源。
平安银行则指出,业绩波动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受贷款利率下行和业务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净息差1.79%,较去年同期下降14个基点;另一方面,受市场波动导致债券投资等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下降。为对冲业绩压力,该行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降本增效,前三季度业务及管理费降至276.49亿元,同比下降9.6%;同时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259.89亿元,同比下降18.8%。
针对此次6家银行的业绩分化,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本质是银行资产管理能力与业务结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分析称,重庆银行作为优质城商行,核心优势在于存贷款业务的高增速,依托区域内旺盛的信贷需求支撑,通过“以量补价”策略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超10%;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受非息资产业务波动影响更大,且此前业务转型中的资产结构调整尚未完全释放红利,因此业绩呈现“降幅收窄而非直接增长”的态势。
对于当前上市银行整体盈利稳健的原因,王蓬博进一步解释,核心支撑来自两方面:一是负债成本优化,银行通过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沉淀低成本活期存款,持续降低利息成本压力;二是信用减值压力缓解,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使得信用减值支出减少,直接增厚了利润空间,这也是上市银行利润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保障。
风险压力“趋缓”
在业绩分化的同时,已披露三季报的6家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呈现向好态势。具体来看,无锡农商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上年末持平,分别为0.78%、0.83%、0.76%,保持较低水平;其余3家银行不良率均实现同比下降,截至2025年9月末,重庆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14%,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8%,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低至1.0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针对不良率的变化,多家银行管理层也给出了回应与后续规划。瞿纲表示:“2025年三季度末,我行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拨备覆盖率较上半年末和年初略有下降。”他同时强调,后续华夏银行将继续强化资产质量精细化管理,按照“有序处置存量风险、有效控制新增风险”的原则,不断强化授信业务的准入、存续和退出管理,聚焦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和化解,多措并举,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全力压降不良贷款。同时,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做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确保拨备覆盖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
南京银行则从两个维度解释了资产质量的稳定。该行表示,2025年以来,该行一方面持续优化客户策略,严把风险入口关以提高新增授信质量,另一方面完善管控机制,加强风险防控前置力度、加快存量风险处置,进一步夯实了资产质量基础。对于四季度,该行明确将继续坚持严管严控策略,强化控新降旧系列措施的推进落实,提升风险防控质效与处置效率,确保资产质量平稳运行。
对于部分银行资产质量指标的改善,王蓬博分析称,这说明银行风险处置成效显著,但地产、城投等行业存量规模较大,其风险缓释仍高度依赖后续行业复苏进度及相关政策落地效果,同时部分零售型银行的不良暴露压力也尚未完全消除,资产质量管控仍需保持高压态势。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从6家银行三季报来看,资产质量整体向好更多是风险压力‘趋缓’的体现,而非风险彻底‘释放’。”在他看来,在宏观经济企稳背景下,商业银行一方面加大了对存量不良资产的清收与核销力度,另一方面在信贷投放上更为审慎,从源头上控制新增风险,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不良率指标的修复。“但当前经济修复基础尚需巩固,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领域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还不能简单认为风险已出清。”
展望未来银行业整体经营趋势,王蓬博预测,银行业业绩有望保持稳健态势,但结构分化将持续加剧。“优质城商行凭借区域信贷需求支撑与灵活的经营策略,增速可能进一步加快;而行业整体表现仍高度依赖经济修复进度,政策端的宽松导向能提供支撑,但实体需求复苏、地产风险缓释等核心变量,才是决定业绩稳定性的关键。”综合来看,他预计上市银行板块盈利将维持正增长,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格局。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