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问:
冯叔,请教一个与房子有关的问题。我大学毕业后就到了一个新一线城市工作。过去这两年,当地房价跌了不少,似乎到底了。我和朋友们判断,现在是买房的好时机。但是我也看到,身边有一些朋友为了买房,省吃俭用,生活质量下降了不少。您觉得,年轻人应该省吃俭用买房子吗?
冯仑:
我倒不赞成绝对的省吃俭用。如果把生活安排好之后,收入还有结余,当然可以储蓄或者做一点理财,为买房或者其它的事情做准备。
我记得前些年听到过一个例子。上海有一对夫妇,为了省钱买房,每天上下班都走路,绝对不坐公交;买菜也是等到菜市场快下班时,去买剩菜;在家里不看电视不开空调;拒绝了所有社交,甚至不跟亲戚来往,也不生孩子,因为养孩子需要花钱……总之,一切能省钱的地方都绝不花一分钱,然后省下钱来实现了买房的梦想。
这样极端的方式我就不赞成。我觉着像他们那样,最终即使买了房,很多年的幸福都牺牲掉了,最后即使买了房,这房子也未必能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
我的建议是,最好是量力而行。更重要的是生活要有规划,在满足正常生活之余,做一些储蓄也好,投资也好,为今后做打算,我觉得都是挺好的。
02
问:
那我们该如何规划自己的钱袋子呢?
冯仑:
人(扩大说也可以指一个公司)一生会有三个钱包,他可以使用三种钱。
一个是现金或资产。
这些东西是物化的,可以看到。比如在银行存了100万,还有100万房产、100万股票,这是一个钱包,是可以计算的钱包。多数人每天在算的就是这个钱包。
第二个钱包是信用,别人口袋里的钱你能支配多少。
比如我给某某打电话借100万,结果下午钱就到账了。虽然这个钱在法律上是不属于我的,但是我能支配的,这种钱比较难度量,它是抽象的、虚位的。在你急难的时候,你可能借到这笔钱,这是信用的钱包。
第三个是心理的钱包。有人花100万,觉得挺少的,因为他有一个亿;有人只有10000块,花了9999块,心想完蛋了,要破产了。
同样一种花钱方式在不同情境、不同心态下,你感觉钱的多少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困难的时候,一块钱对你而言可能顶100万;当你有一个亿的时候,就觉得100万也似乎不是钱,尤其是在和平环境、生活无忧的时候。
人一生就在不断翻动着这三个钱包里的钱。
第一个钱包里的钱是最容易度量的,也比较易于管理。就像煤球,踢一脚就踢一脚,脏了烂了反正都是那么一堆。
第二个钱包是最难管理的。信用资产是飘在天上的氢气球,它可以飞得很高,但也很脆弱,一扎就爆了。所以越伟大的公司,越害怕投诉,越害怕有人扎他的「气球」。
好的公司好的人用了别人的钱,用得多了也自然有人要监督你,所以第二个钱包轻易不能打开;但是不打开调动的资源又有限,资源调动得越多,信用越大,你也越脆弱。所以,公众公司容易被丑闻打倒,而私人家族公司反倒不怕。
第三个钱包实际是心理感觉。有两种感觉决定钱包的大小,一种是情境的变化,顺利和困难时支出钱的多少会让人有心理反差;第二种取决于钱的稀缺程度和它在你心里实际占的比例,而不是绝对的花了多少钱。同样都花100块,一个占50%,一个占10%,是不一样的。
人一生在调配钱包的时候,实际是在算三个钱包。
而做一个好的企业,是要放大第二个钱包,调整第三个钱包,守住第一个钱包。
守住第一个是根本,放大第二个来促进第一个钱包的增长,最后是调整心理预期和实际的风险控制,不让自己处于高风险的地方,让心理钱包总是很平衡。
如果预期脱离实际,你的心理钱包老是不稳定,就会做出急躁的决定。
03
问:
既然「第二种钱包」里的钱也是可以使用的,我想起以前看到网上有人说,「哪怕掏空六个钱包,也要买房」,您觉得这样可行吗?
冯仑:
我认为这是个坑。这个坑,如果你跳下去,你的不幸就从买房开始了。
现在很多家庭是「2421结构」,也就是,夫妻2个人,父母辈有4个人,祖父母辈大概有2个人,再加上1个孩子。
很多时候,祖辈、父辈哪怕再辛苦,也往往要倾尽所有人之力,帮下一代买房。与此同时,一对夫妻上边有6个老人,他们都在影响着家庭。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晚辈要孝顺,要顺从祖辈、父辈的安排,要接受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干预,结果往往是所有人都不开心。
最终,「掏空六个钱包」买的房子,不仅带不来幸福,反而让所有人都活得很辛苦,大家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中,都觉得受委屈、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