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30日,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意气风发,宣告是他让安世半导体脱离中国,“一切为了欧洲”。
然而仅仅不到一个月,德国《图片报》的头版却一片愁云,大众、宝马、奔驰的生产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陷入停滞。
一场本该是“保护者”的行动,为何反而成了“破坏者”?
编辑:AJY
大众工厂为何突然熄火?
10月下旬的德国,秋意渐浓。
但在沃尔夫斯堡,空气却仿佛凝固了。
这座年产60万辆汽车的工业心脏,第一次因为小小的芯片而全面停摆。
高尔夫、途观,这些大众的摇钱树,生产线静得可怕。
这致命一击的源头,要追溯到一个月前荷兰那场高调的“护欧”行动。
9月30日,荷兰政府动用了一部1952年颁布、尘封73年的冷战法律,闪电般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资产。
理由冠冕堂皇,为了保护欧洲的经济利益。
安世,这家由中资闻泰科技100%控股的企业,是全球车规级芯片的巨头,德国、法国、美国的汽车里,到处都是它的影子。
它也是欧洲唯一能达到此规模的芯片企业,地位举足轻重。
卡雷曼斯将这次干预描绘成一次无奈但必要的自救,他甚至暗示安世的CEO正试图将企业掏空转移。
说起来,这故事听起来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2023年上半年,荷兰政府还对闻泰收购安世一事进行了追溯审查,结论是未发现实质风险,予以批准。
可才过半年,画风突变,荷兰反悔了,要求安世建立具备一票否决权的监事会,这无异于变相索要控制权。
遭到中方股东拒绝后,他们似乎就在等待一个时机。
这个时机来得恰到好处,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新规,将闻泰科技持股超50%的子公司纳入制裁范围。
仅仅一天后,荷兰的法律闪电战就打响了。
这种时间上的精准衔接,让“维护欧洲利益”的说辞显得无比苍白。
更快的还在后面,10月1日,安世的三名外籍高管向荷兰企业法庭提交紧急请求,指控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荷兰法庭未经庭审,立即采取临时措施。
10月7日,正式裁决,暂停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还指派一名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并授予决定性投票权。
张学政
从提请到裁决落地,全程仅用七天,这效率,在欧洲堪称奇迹。
这一切,似乎都在为一场宏大的“护欧”大戏添砖加瓦。
然而,这出大戏的剧本,好像写错了方向。
一纸人民币结算令如何震动世界?
沉默之后,是雷霆万钧的反击。
面对荷兰的强权干预,中国的应对,没有停留在愤怒的谴责上。
那套老路子,太慢,也过时了。
这一次,中国打出了一套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招招都打在了七寸上。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一纸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中国公司出口特定成品组件,供应链的齿轮,第一颗开始卡壳。
紧接着,安世中国宣布独立运营,切断了与荷兰安世的直接联系,完成了物理层面的“断舍离”。
这两步,还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但第三步,真正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10月23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宣布恢复供货,但附上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条件,所有订单,必须用人民币结算。
世界为之失声。
这已经不是商业对抗,这是金融战。
人民币,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成了这场博弈中,最锋利的剑。
这看似是一个商业决定,实际上却是一次直指要害的战略反击。
它宣告着,当美元体系被武器化时,人民币就是我们的盾牌和新的长矛。
在更深远的层面,这标志着中国的反制,已经从被动应对,跃升到了主动塑造规则的全新高度。
闻泰科技也在另一条战线展开行动。
10月12日,他们发布公告,强烈谴责荷兰以合规之名行夺权之实,已启动行政复议与诉讼程序。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依据《中国—荷兰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提请国际仲裁。
商业、行政、法律、金融,四条战线,同时出击,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无死角的防御反击体系。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荷兰的态度,很快就软化了。
10月17日,卡雷曼斯主动释放信号,寻求与中方会面。
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卡雷曼斯通话,双方围绕安世半导体问题交换意见。
但荷兰方面,始终回避撤换高管、冻结资产等核心问题,通话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的姿态,从容而坚定。
这不再是忍气吞声的抗议,而是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一种大国自信的体现。
为何欧洲的“心脏”在中国东莞?
中方的反击为什么能如此精准?
因为荷兰抢走了一艘船的图纸,却发现这艘船的引擎、燃料和船长,早已在另一个港口。
安世的核心价值,从来不在于荷兰的那栋办公楼,而在于它在全球产业链中无可替代的位置。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安世在车规级晶体管领域,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
宝马、奔驰、大众这些欧洲车企的巨无霸,核心车型都依赖它的芯片。
更致命的是,安世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都集中在中国的东莞工厂。
它最终的80%的终端出货,也是在中国境内完成的。
荷兰拿走的是一个“壳”,真正的“魂”,早已深度融入了中国强大的制造和市场体系。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管制令一下,欧洲的汽车业立刻就感到了切肤之痛。
10月18日,有媒体在安世东莞工厂实地探访,发现该厂已实施出货限制,并计划推行“上四休三”的生产安排。
这只是一个开始。
很快,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
10月22日,大众汽车正式确认,将于本周三停止沃尔夫斯堡工厂的生产,涉及高尔夫、途观等主力车型。
与此同时,宝马慕尼黑工厂的新能源生产线,空转率达到了10%,奔驰斯图加特工厂也暂停了EQ系列车型的组装。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紧急发出预警,称车企目前的库存仅能维持几周,而新的供应商认证,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
如果僵局持续,产业链中断带来的损失,将超过百亿欧元。
这场由荷兰一手挑起的危机,迅速从欧洲蔓延到了全球汽车产业。
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也跟进呼吁各方尽快化解危机,连日本汽车工业协会都确认,收到了荷兰厂商无法保证交付的通知。
三大洲的汽车工业协会,同时为了一家中企的归属而拉响警报,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荷兰的“护欧”口号,成了一个国际笑话。
谁将定义下一个十年?
安世事件,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了一个深刻的时代命题。
那就是,21世纪的经济权力,正在发生一次静悄悄但根本性的转移。
过去,权力在于工厂、设备、专利这些实体资产。
谁拥有它们,谁就拥有了话语权。
但现在,权力的载体变了。
它变成了产能、市场,以及最重要的——金融和规则的制定权。
荷兰的行动,是典型的旧思维,它以为抢到了股权,就掌控了一切。
这就像一个收藏家,以为拿到了一幅画的契约,就拥有了画本身的艺术灵魂。
而中国的反制,尤其是“人民币结算”这一招,则完全是新思维的产物。
它直指权力的新载体,在更高维度上,对冲突进行降维打击。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贸易战,也不是科技战,这是一场规则之战。
安世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国家在产业链博弈中的短视,想靠政治手段强行切割经济联系,最终只会伤了自己。
未来怎么走,其实荷兰和欧洲心里该有数了,合作才能共赢,对抗没有好结果。
随着中国芯片技术的持续突破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全球科技格局的重塑,正在加速到来。
这不再是忍气吞声的抗议,而是王者归来的宣言,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简单的四个字中,读出一个民族百年求索后的自信与从容。
当规则被打破,重构规则者,将拥有定义未来的最终话语权。
这或许是安世事件,给予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启示。
面对加速到来的新世界,我们是该紧握旧时代的船票,还是勇敢扬帆,驶向那片充满未知与机遇的新大陆?
结语
安世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旧思维的荒诞与新现实的残酷。
当规则被打破,重构规则者,将拥有定义未来的最终话语权。
面对全球变局,我们是该固守旧地图,还是勇敢驶向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