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28日讯(记者 封其娟)张坤在管产品的三季报已披露,在最受瞩目的业绩问题上,三季度旗下4只产品悉数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一扫二季度全部低于基准的局面。
季报中,张坤直言“市场先生”的悲观只是放大了短期的困难,并没有长期存在的基础。
除了业绩涨幅显著,张坤在管总规模也实现一定增幅。截至三季度末,张坤旗下4只产品在管规模合计565.43亿元,较二季度末的550.47亿元,增长14.96亿元,增幅2.72%。除了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规模环比缩减15.22%,其余3只产品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幅。
三季度,张坤旗下4只产品股票仓位基本稳定,均调整了医药、消费和科技等行业的结构。
从十大重仓股布局来看,这4只产品的突出共性是前两大重仓股均是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仅排名存在差异。较上季度末,顺丰控股同时退出易方达优质精选与易方达蓝筹精选前十重仓股;或基于全球半导体周期或个股估值的考量,阿斯麦、SK hynix已退出易方达亚洲精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4只产品的十大重仓股持仓占比均超78%,部分已超90%,这意味着基金对核心重仓股的依赖度较高,持仓风格偏集中。
张坤认为,市场的风格难以预测,但会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通过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寻找商业模式优秀、有显著竞争力和议价能力、行业有持续成长空间以及能明智地再分配资本的少数公司,通过长期持有,作为股东分享这些公司自由现金流和内在价值的成长。
腾讯、阿里稳居4只产品前两大重仓股
截至三季度,易方达优质精选(QDII)前十大重仓股依次为:阿里巴巴-W、腾讯控股、泸州老窖、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携程集团-S、华住集团-S、京东健康、分众传媒,持仓占比合计81.53%;较上季度末,京东健康、分众传媒新进该产品十大股东,顺丰控股、普拉达退出该行列。
据三季报,易方达优质精选(QDII)投向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的资产占比分别为47.17%、46.43%;截至二季度末,该产品投向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的资产占比分别为47.07%、46.08%。
截至三季度末,易方达亚洲精选前十大重仓股依次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中国海洋石油、SamsungElectronics、台积电、华住集团-S、谷歌-A、携程集团-S、微软、普拉达,持仓占比合计78.25%;较上季度末,谷歌-A、普拉达新进该产品十大股东,阿斯麦、SK hynix退出该行列。
易方达亚洲精选投向中国香港、美国、韩国、中国台湾的资产占比分别为48.52%、32.24%、10.19%、2.13%;另外,该产品三大重仓行业依次为:非必需消费品、信息技术、电信服务,配置占比分别为30.3%、27.99%、21.39%。
截至二季度末,该产品投向中国香港、美国、韩国、中国台湾的资产占比分别为47.57%、28.18%、16.03%、1.84%。
截至三季度末,易方达蓝筹精选前十大重仓股依次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贵州茅台、京东健康、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五粮液、百胜中国、中国海洋石油、分众传媒,持仓占比合计86.85%;较上季度末,分众传媒新进该产品十大股东,顺丰控股退出该行列。
另外,该产品以港股通投向港股的总市值为165.73亿元,占净值比例45.51%,配置占比排名前三的行业依次为非必需消费品、必需消费品、电信服务;据二季报,该产品通过港股通交易机制投资的港股市值为152.1亿元,占净值比为43.53%。
截至三季度末,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前十大重仓股依次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贵州茅台、山西汾酒、京东健康、泸州老窖、五粮液、招商银行、百胜中国、中国海洋石油,持仓占比合计91.76%;较上季度末,十大重仓个股没有变化,仅排序有变,腾讯控股仍为头号重仓股。
该产品投向港股的总市值为14.76亿元,占净值比例44.62%,配置占比排名前三的行业也依次为非必需消费品、必需消费品、电信服务;据二季报,该产品通过港股通投资的港股市值为16.8亿元,占净值比例43.06%。
正视短期悲观情绪,看好消费长期逻辑
张坤指出,长期来看,“市场先生”会较为准确地“称重”一个企业的价值。但短期来看,“市场先生”的情绪时常不稳定,有时放大短期的因素,而忽略了长期重要的结构性因素。
组合中有相当比例是内需相关的公司,他认为现阶段“市场先生”挑战的核心点在于“行业有持续成长空间”。最近两年多GDP平减指数持续为负,今年过半月份的CPI为负,房地产销售额相比四年前几乎减半,“市场先生”反应并线性外推了短期的困难。但是,他强调投资者没有理由忽视长期的结构性因素。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虽然我国GDP总量位于全球第二,但2024年我国仍是人均GDP约1.3万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考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至少有理由相信,中国的GDP增速会超过全球平均。同时,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已经在全球主要国家中接近最低水平,这个比例提升的概率要远远高于继续下降。
综上,长期来看,张坤认为最可能的情形是“中国消费增速>中国GDP增速>全球GDP增速”。而且,相比于有差异的若干小市场经营,14亿人的统一巨大市场带来的产品、研发和销售的规模效应无法忽视,企业可以将优势更充分地放大。
“市场先生”的另一个挑战在于价格指数的负向循环。过去两年多,我国的名义GDP增速都低于实际GDP增速,而企业的收入增速与名义GDP增速更为相关,成本费用的上升幅度则取决于产业链上的议价能力。整体来看,对于优秀的企业,通胀的环境如同顺水行舟,经营难度相对要小一些,这也是出口企业总体感受较好的原因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不论是通缩对经济活力的长期损害,还是走出通缩后的正面效应,都有其他国家的成熟案例。
张坤认为,长期来看这一点不值得担心,有其他国家的案例在前,决策层有足够的工具和智慧解决问题。
综上,他总结,在基础概率上,中国的内需消费市场长期仍是投资的沃土,而当前较低的估值水平提供了充足的安全边际。如果企业依然满足投资标准,团队会充分理解“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和收益分布的不均匀性。他相信,企业经营不断累积的自由现金流将反映到内在价值的积累中,而不断增长的内在价值终将投射到市值的增长中。
(财联社记者 封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