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编者按】
让每一位老人都拥有体面的晚年
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中国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未来十年,这一数字还将以每年超千万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预计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这不只是一个人口结构的拐点,更是一场社会模式与生活心态的重构。面对这一重大转折,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银发经济作出进一步部署,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新京报将目光投向银龄群体,既通过《2025年新银龄生活方式报告》透视“新银龄,新消费”的趋势,也试图走进孙瑞芹这样具体而微的鲜活个体,剖开丰富人生的褶皱;同时,我们也通过一篇篇调查,直面银龄群体在互联网时代遭遇的种种困境,以期呼吁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银龄人群的真实需求,共同为银龄群体搭建起安全、有尊严的生活空间,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拥有体面的晚年。 新京报评论员 马小龙
人口变老,生活方式却正在变“新”。
老龄化的加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经济故事——围绕“银发群体”的消费与服务正成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风口”。
根据《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5)》的测算,以2020年为基期,在人均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的背景下,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将达到21.7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27.8%,约占GDP的10.9%;2050年将进一步扩大至63.5万亿元,占GDP比重15.9%。即使在中等增长情境下,到2050年这一数字仍将接近50万亿元。
一个属于“银发”的超级消费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国家层面也在积极布局,加快制度设计与政策落地。
202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首次把银发经济从“养老”扩展为覆盖50至60岁人群的“备老经济”,意味着银发经济不只关乎“老年”,还是一场从中年开始的全生命周期规划。
在2025年10月23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银发经济被进一步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卫健委在相关发布会上强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推动老有所养、促进老有所为,全面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并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
新京报通过问卷调研推出《2025年新银龄生活方式报告》,梳理出银龄生活与消费的新趋势。他们的消费图谱,折射出中国老年人正在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代际转变,折射出他们“自主、愉悦、价值再创”的生活态度,“新银龄”不再只是一个年龄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重新定义“老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