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称”避风港资产”,如今却是各国“避而不及的资产”,美元的疲软,美国发起关税的的动荡,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却是感叹了,中国太强了,美国显然不是对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在一次采访中毫不掩饰地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表达了赞赏。他指出,中国曾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现如今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沃尔夫认为,中国几乎以无声的方式证明了一个国家不需要依附于西方模式也能取得巨大成功。
简单来说,在美元长期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中国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2025年4月,美国实施了对等关税政策,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结果却出现了令人意外的现象:美元不升反贬,从4月初的104回落至98左右。
这与2018年贸易摩擦时美元上涨8.7%形成鲜明对比。
美元汇率的反常走弱,本质上是市场对美国经济政策内在矛盾及不确定性的重新定价。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阻碍中国前进,却未能意识到中国经济已具备强大的内生动力。
理查德·沃尔夫对此分析得颇为透彻:“对中国而言,只是想要发展。中国知道如何发展,知道如何实现增长,中国比美国做得好。”
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在本次贸易摩擦中出口和制造业韧性重获市场认可。
而国际经济博弈场上,数字往往最能说明问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发布的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已实现对美国的大幅超越,反超规模高达71万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经济模式的独特优势。
简单来说,中国经济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制造业、内需和出口三头并进。
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2万亿元人民币,澜起科技凭借一颗芯片就拿下全球45%的市场份额。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内循环经济,3000亿元的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了家电、汽车消费,形成经济良性循环。
对比之下,美国经济面临着深层次挑战。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在2024年底已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124%—125%,创下二战后的最高纪录。
美国国债规模超过37万亿美元,每天仅利息支出就高达198亿元人民币。
沃尔夫点出了问题的核心:“美国因不愿面对现实而无法理解的一点是:咄咄逼人的正是美国。因为美国企图阻止正在发生的一切,中国则不会如此。
实际只要纵览如今国际市场,反倒是人民币正在成为各国央行储备中的重要角色。
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全球第三。
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发布的《2025年全球公共投资者报告》指出,在央行储备资产多元化的选择上,最明显的转向出现在人民币上。未来10年,预计30%的央行将增持人民币,人民币在全球储备的占比将增加两倍。
尤其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宣布与标准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等6家全球领先外资机构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这一系统首次成功接入非洲、中东、中亚地区及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核心外资银行。
甚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1999年的71%降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57.4%,创下近三十年来最低水平,而这一趋势在2025年变得愈发明显。
全球近百个国家正在加速去美元化进程,通过本币结算、减持美债、分散外汇储备等方式降低美元依赖。
中国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签署了有效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而中俄贸易本币结算占比已达75%,沙特对华石油交易首笔人民币结算也顺利落地。
如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全球109个国家,日均处理量突破5000亿元。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已拓展至17个国家,覆盖“一带一路”沿线80%的经济体。
而美元指数在2025年1月20日至4月25日期间累计下跌了8.9%,创下自1973年“尼克松冲击”以来美国总统任期前100天的最大跌幅。国际货币市场悄然变革,美元独大的格局正在松动。
说直白点,美元霸权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自身政策的反噬效应。
而特朗普政府激进且飘忽不定地滥施关税,成为压倒全球对美元资产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对等关税后美元反常走弱,本质上是市场对美国经济政策内在矛盾及不确定性的重新定价。
而当人们预计经济会放缓,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也会降低,所以对于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就能解释为什么美元指数持续走低。
所以不奇怪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对此看得透彻,他向西方观众强调,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应该是客观的,是努力去理解中国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总从贬低歪曲的角度,抹黑中国,抬高西方自己”。
而在他眼中,中国崛起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超越,更是一种新发展模式的吸引力。
也不难怪外界有分析直言,10年之后,当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匹配之时,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心也可能从美国转至中国。
参考资料:
【一语中的|美国经济学家赞叹中国崛起:在美元主导体系下实现自主发展】——CG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