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清政府由于内部腐败和外部压力,签署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主权遭到侵犯,经济也陷入了困境,国家逐渐变得贫弱。特别是在列强的逼迫下,中国不仅赔款,而且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使本已脆弱的国家雪上加霜。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确表示不承认清政府时期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和由此产生的债务。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后,仍然有美国人拿着清政府时期发行的债券要求中国偿还呢?而中国对此又做出了怎样的回应呢? 清政府债券的由来 清政府在晚期统治下,由于腐败和无能,国家日益落后。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迅猛,而中国却依旧停滞不前。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困境。战争的军费开支和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带来了巨额赔款,几乎耗尽了清政府的财政。 为了应对银两短缺,腐朽的清政府一方面加大对百姓的压迫,一方面通过向外国列强借款来解决资金问题。1909年,清政府与德国的银行签订了一份借款协议,希望筹集资金推动湖广铁路的建设,并进一步增强军备以压制革命力量。 但由于列强之间的勾结,英法两国很快得知了清政府与德国的借款协议,并要求从中分一杯羹。于是,英法两国逼迫清政府在与德国借款的同时,也必须借款给他们。面对列强的威胁,清政府最终不得不接受英、法、德三国的借款条件。 美国作为当时新兴的资本主义大国,显然不满已有的国际利益格局,于是提出所谓“利益均等”的原则,要求清政府给予美国与其他列强同等的待遇。因此,在美国的强逼下,美国也成了清政府的债主之一。 湖广铁路债券的发行 1911年,清政府与英、法、德、美国四国联名发行了“湖广铁路债券”,并约定借款的偿还期限为40年,即在1951年之前,清政府需要偿还全部债务。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处于极度衰弱的状态,根本无力偿还这些债务。 “湖广铁路债券”本身也并非正常的金融手段,而是列强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榨取中国的财富。列强不仅通过这笔债务控制了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还设法侵占了铁路沿线的矿产资源。那些未能偿还的部分则通过“盐税”等方式进行抵扣。此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不平等,致使中国人民深陷列强和腐朽政府的双重压迫之中。 在这种危急时刻,国内的爱国志士发起了保路运动,反抗列强的侵略。最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历史。 新中国的立场 进入20世纪中期,这笔债务早已成为废纸。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宣布不承认任何列强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产生的债务。作为新中国的象征之一,“湖广铁路债券”也被视为废纸一张。 然而,一些列强并未放弃从中国“收回”这笔债务的希望。特别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某些投机商人通过低价购买这些过时的债券,企图通过舆论和法律手段逼迫中国偿还债务。他们甚至联合起来,在1979年提起集体诉讼,声称中国欠下2.2亿美元的债务,要求中国偿还。 中国的反应 面对这些无理要求,中国政府并没有理会这些荒谬的诉讼。在此时,正值中美建交的关键时期,政府为了避免这类无理诉讼影响两国的关系,决定采取相对低调的应对方式。然而,案件仍在国际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国家都在观察新中国如何应对这一突发的外交事件。 尽管如此,美国法院还是在1979年发出了传票,要求中国政府派代表出庭。如果中国不出庭,就会作出缺席判决。这种要求完全不符合国际法,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侵犯。中国外交部门立即拒绝接受这一荒谬的传票,并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警告,要求停止这种不正当行为。 美国法院接连寄来传票,但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不接受任何非法要求。美国法律中虽然规定外国政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受豁免,但根据国际法,中国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绝不接受任何国家对其实施司法管辖。中国坚决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并通过外交途径与美国政府进行磋商。 最终解决 经过多轮交涉后,美国法院在1982年做出了缺席判决,要求中国支付4000多万美元的赔偿金。中国政府对此做出了强烈反应,表示这完全是非法的要求,坚决拒绝承认。 1983年,在中美两国政府的努力下,最终达成协议,案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美国法院最终撤销了此前的判决,驳回了无理诉讼。 结局 尽管一些美国人依然希望通过持有这些过时债券获取不当利益,但他们的努力最终未能成功。甚至在2005年至2009年间,多次有人试图通过美国法院提起诉讼,但都被驳回。2019年,基金会成员之一甚至与特朗普会面,试图借此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偿还债务。然而,这一阴谋最终未能得逞,美国法院也未受理相关案件。这些“债券”最终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见证了中国从昔日的贫弱被列强压迫的国家,到如今屹立世界的强国。如今的中国,不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而是自信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