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中美两边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经贸磋商刚收尾,大家还以为能松口气,结果没多久,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就对着媒体放话,说美国不会放松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
这不是刚握手完就甩脸色吗?本来谈判桌上谈得热火朝天,双方都说达成了初步框架,特朗普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表态有信心签全面协议,可转眼间贝森特就强调出口管制这张牌还得捏紧。这波操作,让人觉得美国人总爱玩双面派,一方面想从中国市场捞好处,另一方面又死死卡着高科技脖子,不肯让中国企业喘口气。
谈判是10月25日到26日在吉隆坡开的,这是今年5月以来第五次面对面磋商。为什么选吉隆坡?可能是中立地儿,便于双方坐下聊,不带太多政治干扰。参与的人有中方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美方贸易代表凯瑟琳·格里尔啥的。谈了啥?主要是美方对华301调查措施、延长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出口管制这些。
结果呢,双方敲定了一个初步框架:中国同意推迟稀土出口许可制度一年,美国那边就把11月1日的额外关税威胁撤了,还包括中国多买美国大豆啥的农产品。这看起来像是互相让步,谁都不想把事儿闹大。美国农民那边正愁大豆卖不出去,特朗普的票仓在中西部农村,要是中国不买,他们就得慌。中国企业也需要时间调整供应链,不想关税突然砸下来砸碎饭碗。
可好景不长,谈判刚结束,贝森特在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这话一出,全球都听到了,等于告诉大家,贸易上可以缓和,但科技压制这事儿没商量。从2022年起,美国就层层加码对中国芯片、制造设备、人工智能技术的管制,更新了四次规则,目的就是不让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追上来。
贝森特这人说话直来直去,他说这是为了维护美国领先地位,防止中国挑战他们的霸权。话说回来,这不是明摆着双重标准吗?中国买你们大豆,你们欢迎得很;中国想进口芯片,你们就封得死死的。贝森特在采访中还强调,框架协议是积极的,但出口管制是底线,不能动摇。这让很多人觉得,美国人谈贸易就是挑着来,只想占便宜,不想让对方发展。
其实这事儿根子深着呢,中美经贸关系本来就是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中国是美国很多企业的最大市场,亚马逊、甲骨文这些巨头要是彻底丢了中国生意,得亏一大笔。9月底美国搞的穿透性规则,把中国企业的子公司全拉黑名单,结果自家企业先炸锅,货物卡在海关出不去。
中国那边也反制,10月14日开始对美国船舶收高额港口费,两边航运公司日子都不好过。特朗普头疼农民选票,贝森特得平衡财政,所以才坐下来谈。可五角大楼和商务部的强硬派不干,他们觉得中国科技进步太快,得继续压着。国会里辩论得热火朝天,务实派想保企业利益,强硬派想守科技霸权。贝森特这番话,估计就是给内部派系交差,一方面说谈判成功,另一方面喊管制不变。
从历史看,这种边谈边打的模式不是头一回了。5月在日内瓦谈了90天关税休战,9月美国就出新规则。10月吉隆坡共识当天,贝森特就表态管制不松。这说明啥?贸易问题是表象,科技和产业竞争才是核心。美国想让中国永远做低端加工厂,赚辛苦钱就行;中国得升级产业,往高科技走,这俩想法根本对不上。
专家李巍教授说过,元首见面能缓和一时,但分歧很快就冒头。特朗普一边说要跟中方见面,一边让贸易代表办公室继续301调查,留足翻脸空间。贝森特代表财政部,想稳住经济;但整体政策还是特朗普拍板,他总爱在媒体上吹风,说有信心达成协议,其实就是稳住市场。
特朗普这人爱变卦,谁知道下步咋走?中国这边稳扎稳打,争取时间搞自主创新,这才是长远之道。合作才能共赢,斗下去两败俱伤,何立峰那句“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说得多实在。贝森特强调管制不变,等于告诉全球,美国还想当老大,但时代变了,中国不会一直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