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美贸易谈判桌上,一颗小小的大豆成了牵动两大经济体的关键筹码。 美国财长贝森特急切地对外透露,中国将恢复进口美国大豆。
但数据揭露了一个反直觉的事实: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价格比巴西贵出约8.5%,且这一价差已持续多年。
在宣布恢复进口前,中国买家已悄然暂停了12月和1月期的巴西大豆采购。 这并非简单的商业选择,而是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对美国而言,积压的仓库和农民的选票是燃眉之急;对中国而言,用采购空间换取谈判筹码,才是隐藏在价格背后的深层逻辑。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对外依存度长期高达80%以上。 过去,中国的大豆进口主要依赖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等少数几个国家。
然而,2025年9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量降至零,这是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的“零进口”局面。
这一变化直接冲击了美国豆农的利益,因为美国每年约1.2亿吨的大豆产量中,很大一部分需要依靠出口,而中国一直是其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美国大豆面临的困境不仅限于失去市场。 2025年,美国大豆迎来历史第六高的丰收产量,但库存却因滞销而严重积压。
有的农场仓库因存储压力过大甚至发生坍塌。 美国曾试图向欧洲、东南亚和印度等地推销大豆,但最终发现,除了中国,没有任何市场能消化如此巨大的供应量。 欧盟和印度出于保护本国农业的考虑,对进口美国大豆兴趣寥寥。
美国财长贝森特本人与大豆产业有直接利益关联。
同时,美国农民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群体,大豆滞销引发的不满情绪给特朗普政府带来了政治压力。
在停止进口美国大豆后,中国将采购重心转向了巴西。 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9月,中国累计进口大豆8618万吨,其中从巴西进口6370万吨,占比高达74%。
同期,巴西出口的大豆中约79.9%运往中国,9月份这一比例更是升至93%。 高度集中的依赖使得巴西供应商掌握了更强的议价权。
巴西大豆价格随之上涨。 以帕拉纳瓜港口报价为例,2025年2月,每60公斤袋大豆价格为130.83雷亚尔(约22.94美元),到10月已涨至138.77雷亚尔(约25.67美元),涨幅达6%。
对于11月和12月的船期,巴西大豆报价进一步升至479美元/吨和480美元/吨,较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价格溢价显著。
巴西大豆涨价背后有两大因素。 一是巴西国内通胀高企,部分豆农囤货惜售;二是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汇率在2025年升值超过15%,推高了以美元计价的大豆成本。 不过,尽管价格上行,从巴西进口大豆的成本仍低于美国。
对比2023年的数据,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到岸价约为4129.4元/吨,而从美国进口的到岸价为4478.3元/吨,美豆比巴豆贵了约8.5%。
这一价差主要源于运输成本差异。 到2025年1月至9月,美国大豆的到岸价约为3300元/吨,巴西大豆则为3162元/吨,价差依然存在。
从纯商业角度考虑,选择巴西大豆更符合成本效益。 此外,巴西2025年预计大豆产量达1.7亿吨,足以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
然而,中国进口商却在此刻暂停了对12月和1月船期巴西大豆的采购。 业内分析指出,这不仅是控制成本的举措,更是为中美谈判预留空间,如果全年采购额度过早用完,将难以灵活调整进口来源。
美国大豆出口每年对华规模常超100亿美元。 若中国持续减少进口,美国豆农每年可能面临数十亿美元损失。
因此,恢复部分美国大豆进口,既可缓解美方压力,也可成为中方在谈判中的议价筹码。 例如,在2025年10月的谈判中,中方在推迟出口管制措施的同时,也在大豆采购上作出了适当安排。
中国在大豆供应链上的调整并非临时起意。 近年来,通过推动进口多元化、增加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发展豆粕减量替代技术等措施,中国已逐步提升了大豆供应的主动权。
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10503万吨,创历史次高,但自巴西的进口占比仍超过70%,美国份额则明显下降。
回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初期,中国就对美国大豆加征了关税,导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从2017年的3285万吨骤降至2018年的1644万吨。
2025年,中国将对美大豆关税提高至34%,并一度实施零进口,再次凸显了大豆在中美经贸博弈中的战略属性。
中方在大豆领域的每一步调整,都建立在系统性布局之上。 例如,国产大豆产量已连续三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中国还积极开拓了俄罗斯、乌拉圭等新兴供应市场;同时,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对豆粕的需求,进一步减少了对进口大豆的绝对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