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锋芒渐露。
《投资者网》吕子禾
当量化模型遇上产业风口,会碰撞出怎样的投资图景?
近年来,量化主题基金凭借“纪律性量化方法+前瞻性主题逻辑”的双重属性,在A股市场快速崛起。截至2025年二季度,公募量化基金数量达737只,管理规模突破3252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5.8%,形成“私募主导规模、公募夯实基础”的独特格局。
在A股市场风格切换加剧、产业政策导向明确的背景下,量化主题基金的规模扩张与策略迭代,不仅折射出资管行业对“系统化工具+主题性机会”的探索深度,更反映出不同市场参与者对风险收益的差异化诉求。
指增成引擎,产品结构分化
量化主题基金的规模扩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阶梯式上升、结构性优化”的特征。
华福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8月全市场量化基金总数为615只,9月增至650只,短短一个月新增35只;其中指数增强型基金达356只,数量占比54.77%,成为绝对主力。
从更长周期看,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发量化基金102只,募资规模437.3亿元,均创半年维度新高,其中90%为指数增强产品,中证A500指增、科创板指增分别新发44只、19只,募资合计335.82亿元。
指增策略之所以能成为市场主力,核心在于其“基准明确+超额可控”的特性。
在投资者对主动管理业绩不确定性担忧加剧的背景下,指增基金既保留了指数的贝塔收益,又通过量化模型争取超额,这种“攻守兼备”的属性契合了当前市场的风险偏好。尤其在中证1000、中证A500等中小盘指数波动率提升的环境下,量化模型对中小盘个股的筛选能力更易发挥,进一步强化了指增策略的吸引力。
产品结构的分化同样值得关注。
招商证券报告显示,指数增强策略规模占公募量化总规模的67.4%,主动量化基金规模1008亿元,占比31%,量化对冲基金规模仅51.39亿元,占比不足2%。
主动量化基金2025年以来年化收益约27%,虽较前些年有所提升,但仍跑输偏股混合基金指数。
这背后的原因是主动量化“灵活选股”的优势在当前市场中未能完全释放。当市场呈现“少数龙头领涨”的格局时,分散化选股的主动量化基金难以超越集中持仓的主动权益基金。
而量化对冲基金则受股指期货基差波动拖累。数据显示,其8月平均绝对收益-%,9月虽回升至0.13%,但全年仍难改“低收益、高波动”特征,反映出对冲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收益瓶颈,也意味着这类产品仍需等待基差稳定、对冲成本下降的有利环境。
科技领跑高波动,防御主题稳阵脚
在规模扩张的背后,量化主题基金不同赛道的风险收益匹配度差异显著,这种分化本质是产业周期、市场环境与量化模型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主题维度看,近期科技主题表现突出。跟踪中证TMT产业主题指数的量化基金8月超额收益均值达7%。
科技主题量化基金的高收益,本质是产业高景气度与量化模型优势的共振。
一方面,科技板块的技术迭代快、数据高频化,为量化模型提供了丰富的因子挖掘空间;另一方面,政策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推动板块估值抬升,贝塔收益为超额收益提供了安全垫,两者共同推升了业绩表现。
从策略维度对比,差异同样明显。
招商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中证1000指增、沪深300指增、中证500指增年化超额分别为8.28%、2.65%、1.57%,其中中证1000指增超额收益较2024年有所提升。
中证1000指增的突出表现,核心在于中小盘个股的“高离散度”。中证1000成分股市值偏小,个股分化程度更高,量化模型的选股优势更易发挥;而沪深300、中证500指数成分股流动性更好、机构持仓更集中,超额收益获取难度相对较大。
量化对冲基金则持续承压,2025年以来平均年化收益1.55%,6月后跑输二级债基指数,仅1月、3月两个月收益为正。
策略迭代与风险挑战
量化主题基金的发展,既是策略持续迭代的过程,也面临着模型失效、因子拥挤等现实挑战,这些趋势不仅影响当前产品的业绩表现,更将重塑未来行业的竞争格局与生态结构。
从策略演进来看,行业正从“传统多因子”向“AI+主题”精细化方向转型,技术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
招商证券指出,几年前,多因子模型是主流,2022年后,公募基金的策略更为多元化,更多管理人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挖掘与传统多因子模型的投资方法低相关性的投资方式。
AI技术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数据维度,更提升了因子挖掘的效率与精度,比如新能源主题基金通过卫星数据监测光伏电站装机量,能更精准地预判企业业绩,进一步强化超额收益能力。
这种技术迭代正在加剧行业的马太效应:具备AI因子挖掘能力、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头部管理人,能够更快捕捉主题内的细分机会,而中小管理人若无法跟进技术迭代,可能面临“超额收益缩水、规模流失”的双重压力。
未来,量化主题基金行业或呈现“头部集中、中小差异化”的格局。头部管理人凭借技术优势抢占主流主题赛道,中小管理人则需在细分主题(如专精特新、ESG)或特色策略(如低波动、高股息)上寻找突破,以规避与头部的直接竞争。
风险层面,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亟待解决,且每一项挑战都将深刻影响行业发展方向。
一是模型失效风险,量化模型依赖历史数据,若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模型失效。
2025年以来,中证500指增基金超额回撤3.85%,部分源于8月下旬市值因子回撤,此前量化模型普遍超配小市值股票,而8月下旬中盘、大盘股表现优于小微盘股,市值因子失效直接导致模型超额缩水。
二是因子拥挤风险,这一风险在中小盘主题中尤为突出。
机构研究显示,2025年上半年小微盘股策略资金涌入,中证1000成分股内持股占比超85%,大量量化基金集中暴露于小市值、高动量因子,导致这些因子的定价过高。一旦市场风向逆转,集中的卖盘可能引发“踩踏效应”,加剧产品净值波动。未来,如何通过因子多元化、策略差异化缓解拥挤风险,将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三是流动性风险,跟踪中小盘主题的量化基金更易受此影响。
流动性下降不仅会增加交易成本,更可能导致基金在调仓时面临“无法及时成交”的困境,尤其在市场波动加剧时,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可能形成共振。
这也意味着,未来量化主题基金在产品设计时,需更注重跟踪指数的流动性匹配,避免过度布局流动性不足的细分赛道。
从长期来看,量化主题基金行业的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驱动策略升级,也需要通过风险管控完善行业生态。
随着资管行业“量化化”趋势的深化,量化主题基金有望在连接产业趋势与资本市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行业也需警惕“重规模轻质量、重收益轻风险”的倾向,只有在技术迭代、风险管控、投资者教育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