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张瑞敏卸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时,海尔集团曾用四句话,高度总结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所做的贡献:
一是,打造了一家全球化的企业;二是,创立了一个世界级品牌;三是,首创了一个引领的商业模式;四是,缔造了一种创客文化。
其中,创客文化与商业模式,共同指向“人单合一”模式,这几乎构建了张瑞敏管理哲学与商业遗产的核心。
2005年,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人”是指员工,“单”则是指用户需求,“人单合一”是要让每个员工都找到自己的用户。
那么,具体如何执行?一个极具魄力又稍显残酷的案例是,2012年,海尔集团开启了网络化战略,一举打破了科层制组织,裁掉了1万多名中间管理层。这些人,要么到下面内部创业,要么离开。由此,海尔将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
这种类似如今超级个体与原子化作战的商业模式,彼时,在海尔内部孕育了大量的小规模团队密集作战,创业氛围浓厚。
从“砸冰箱”到“砸组织”,张瑞敏的商业哲学,也让海尔特定时期克服了一定的“大公司病”,形成了较强战斗力,生态形成自我驱动,公司开始二次成长。
只不过,一个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引发的不单单有成功的沿袭,事情的另一面,则也会随着时间运转,逐渐暴露出意向之外的难题。
作为海尔集团重要上市子公司,海尔智家撑起了海尔集团重要营收。只是,海尔智家或许随着如黄金般“人单合一”信条的深入肌理,原先那些本意为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创客小团体,随着时间推移,产生了更厚的界壁,内部沟通协同变得不易,难免形成损耗,影响了内部效率。
2021年底,现如今的海尔智家一把手李华刚,就在某访谈节目特别提到,企业内部效率至上。李华刚强调,不能用传统企业的管理方式,应该要用数字化对企业流程进行重构,调动员工积极性。
时过境迁。这位在海尔系内运转数十年、具有相当一线经验的老海尔人,曾被不少员工寄予“变革者”的厚望,可李华刚接手海尔智家这几年后,他的表现也与公司整体表现趋同,显得较为平平无奇,更多如同一个本本分分的守成之主。
只不过,从目前财务表现来看,海尔智家内部运转效率距离期望中“质的飞跃”,仍有一定距离:当下,这家庞大的白电企业,或许仍等待一场触及根本的变革。
一、繁荣的余波
相较美的、格力,海尔智家的白电产品体系更为宽广,国补下放时也能承接更多红利。
这直接反映在海尔智家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中:三季度,海尔智家营收775.6亿,同比增长9.51%,前三季度,该公司营收2340.54亿,同比增长9.98%。
聚焦到国内市场,前三季度,海尔智家在中国区收入累计增长9.5%,第三季度中国区收入同比增长10.8%。
这样的表现已超过行业大盘增长。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家电行业(不含3C)零售额1988亿元,同比下滑3.2%。其中,第三季度,行业白电出现的较大幅度下滑,整体拖累了行业前三季度表现。
只是盛宴难续。
2024年至今掀起的国补,本质上为一种短期消费前置,已经很大程度透支了2025年下半年乃至更长周期里国内白电消费潜力。并且,随着今年9月底,财政部已向地方下达了今年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至此,2025年3000亿元资金已全部下达。
这意味着,持续近两年的国补消费刺激将暂时告一段落。在此基础上,刚刚过去三季度,地域财政与消费群体差异性,已经让不少地区的国补难以全面惠及:一边是国补有限、消费者“抢”国补,一边是消费透支、消费者“买不动”,这一波消费的复杂状况,也直接引发一个现实命题。
那就是,短期消费不再是下一阶段拉动白电增长的主旋律,那么,当以往增长的势能消失,势必将引发海尔智家等白电企业未来的业绩回调。
事实上,资本市场对海尔智家已经表现出一种审慎的态度:今年十月底,海尔智家市盈率从年初约15倍下降至10月底约11.9 倍,并且,该公司市净率维持在1.99 倍,来到了近五年低位。
当理性重新占据大脑,政策驱动下的短期购物狂欢,也不再会是拉起海尔智家营收增长的核心动能。
如果没有国补的天降神兵,这些年李华刚执掌下的海尔智家其实是表现平平、持续下降的:2021到2024年上半年,海尔智家上半年营收分别为1116.2亿、1218.6亿、1316.3亿、1356.2亿,同比增长分别16.6%、9.2%、8%、3%。
从这点上说,国补两年,让消费品市场按下了快进键的同时,也让被补贴惠泽颇深的海尔智家等白电巨头,掩盖了长期增长的问题。
2025年,海尔集团“一把手”周云杰就高调提出,要求海尔系全员拥抱AI,并展开了集团全面的组织变革,锐意进取,绝不躺在功劳簿上。
作为海尔集团家电基本盘,海尔智家董事长李华刚的表率作用尤为关键。可从当下看来,海尔智家转型并非一朝一夕,船大难掉头是客观挑战。并且,要实现公司业务模式深化与组织机制变革,并全面拥抱数字化与AI前,如何解决内部效率,更是关键所在。
二、什么让海尔智家变慢?
一家企业在一步步壮大历程中,往往很难避免因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复杂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其症状包括机构臃肿、决策迟缓、官僚主义盛行、部门协作困难以及市场反应迟钝等等。
以上种种弊端,则共同构建了“大公司病”。其中,该问题一个显著外化就是,企业的运营效率变低,相较同行,自身得投入更多成本才能获取到近似的利润。
国内白电御三家中,海尔智家财务侧鲜明特点之一,就是盈利效率,多年来始终为三家最低。并且,在毛利率表现趋近前提下,海尔智家往往需要在成本侧投入更多,才能实现趋近的利润体现。
仅看海尔智家的表面,该公司拥有多个核心品牌矩阵+品牌高端化落子+出海规模效应等优势加持,相较美的与格力,本该具备更强的盈利效率,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
放眼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格力、海尔智家营收分别为3647.16亿、1376.54亿、2340.54亿,净利润分别为378.88亿、214.61亿、173.73亿,三家净利润率分别为10.39%、15.59%、7.42%,海尔智家再度垫底。
今年三季度,格力电器遭遇了营收与利润几乎是灾难性的“双杀”,后续该公司市场大概率会被美的与海尔进一步倾轧,不过就现阶段来看,格力电器盈利表现、成本控制仍处三家前列。
并且,2025年前三季度,白电御三家毛利率表现都在25%以上,差距较小。由此也意味着,海尔智家的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相对低下,直接导致公司盈利能力的落后。
关键点之一是销售费用的把控上。
李华刚正式接任海尔智家一把手前,其“前任”梁海山从2013年开始曾担任海尔智家董事长九年时间,任上公司销售费用率控制难言优秀。到了2022年,海尔智家销售费用率高达15.9%,2021年更是超过16%。
2021年至2023年,海尔智家销售费率分别为16.06%、15.85%、15.67%,同一时期,美的、格力销售费率则一直在10% 以下。到了2024年,海尔智家销售费率出现了一定优化,来到12%左右,不过相较美的9%、格力5%还有一定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海尔智家相对另外两家近些年聘用了更大比例的销售。数据显示,2024年海尔智家员工总数122733人,销售人员就高达19848人,占比约16.2%。同一时期,美的与格力销售人员占比仅为7%与2.9%。
什么造成了海尔智家成本支出居高不下?销售侧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海尔智家沿袭了张瑞敏早些年的创客模式后,内部团队众多,由此形成了更为宽广的产品线,可这也直接导致品牌众多,难免各自为战,很难不出现内部损耗。并且,销售与营销也不得不投入更多人员与成本。
从这点上说,当一家企业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始终超过同行水平,或许也直接说明一个问题,即企业运营效率较低,这或许也与公司的管理能力相挂钩。
另一个较为影响海尔智家盈利表现的,则是公司海外核心市场的北美,已经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停滞。
2025年前三季度,海尔智家整体毛利率27.2%,同比上升0.1%,国内市场的毛利率同比提升,可没有提到海外市场毛利率表现。不过,综合以往表现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海尔智家海外市场毛利率或许为走低的。
其中关键,就在于北美市场基本盘的疲软。本世纪初,海尔在美建设工厂一路发展到现在,已经在美国市场实现白电产品全链覆盖,北美市场的开拓与壮大是海尔出海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在当下,李华刚带领下的海尔智家迟迟无法在北美市场更进一步:这一占据海尔智家海外一半以上营收的关键战场,公司已经数年没能取得规模上的更大突破,也极大限制了海尔智家这些年的出海表现。
从市场重要性商说,以北美市场为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利润丰厚,可由于家电渗透率高,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不确定性强。因此,北美地区,才是海尔智家出海的基本盘、现金牛,举足轻重。
不过,2025年上半年,海尔智家并没有披露北美市场具体营收规模,仅表示,北美地区销售收入保持了增长。不过,北美市场的营收规模,也可结合近两年的半年报,可大体估算。
2025上半年,海尔智家在欧洲、南亚、澳新、东南亚、中东非、日本六大市场,营收分别为179.95亿、86.66亿、32.58亿、41.30亿、24.39亿、19.58亿,营收合计384.46亿。而在2024上半年,海尔智家海外营收708.24亿,以上六大市场营收合计310.66亿,北美市场营收390.79亿。
由此可以推算出,2024上半年,海尔智家除“六大市场”+“北美市场”外,在全球其他小规模市场营收合计大致为7亿。照此推算,若2025年上半年以上小规模市场以海外11%增速增长,那么,2025年海尔智家全球小规模市场大致在8亿左右。
这也意味着,2025年上半年海尔智家的北美市场营收约为398亿,相较2024年同期增幅大致为8亿,同比增长为1%左右,满足了海尔智家所说的“保持增长”,可幅度有限,近乎于一种停滞状态。
若统计周期往前,查阅海尔智家历年半年报,可以推算出,2020年到2024年上半年,海尔智家在北美市场营收分别为295亿,353.2亿、374.3亿、391.3亿元、390.8亿,同比增长分别为6.5%、19.8%、6.0%、4.5%、-0.1%,照此计算,同期北美市场占海外市场份额分别为62.7%、62.1%、60.8%、58.5%、55.2%。
这也意味着,这些年李华刚主政下的海尔智家,在北美市场已经陷入一种明显的增长放缓、停滞甚至倒退,该市场对公司海外营收贡献也在逐年下滑。如此规模体量的北美市场表现不稳定,也成为海尔智家这些年在海外市场拓展中,拖住自身增长与利润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革除界壁,量子纠缠?
正式交棒前,海尔集团的创始人张瑞敏留下来了不少商业管理哲学。
其中关键,就是2005年张瑞敏提出的“人单合一”,让员工成为自主创客,直接面对市场并创造用户价值。该模式,强调组织的扁平化、赋权基层,并进行市场化结算,可让员工能者多劳,实现更多收入。
对企业本身来说,该模式核心,则是解决企业效率低下和创新不足的问题,直接剑指“大公司病”。
只不过,这种小规模作战、内部创业发展至今,似乎也渐渐产生了另外一种路径依赖与内部效率的损耗,形成了一种变相的抗力。
一个直观的变化就是,作为海尔集团核心上市子公司的海尔智家,随着小规模团体渐渐变多,品牌繁杂,概念丛生,公司发展的核心脉络更是不断变化,似乎难以找到主干。
从剥离到上市,若细数海尔智家多年财报,不难发现,包括物联网、个性化、数字化、科技驱动、三翼鸟、场景等词汇,再到如今集团一把手周云杰高调提出的全员拥抱AI,指引海尔智家发展的各类核心词汇近乎连篇累牍,更是不断变化。
只是,从概念提出到实际落地效果,或许难以评价。
以李华刚在海尔智家三大业绩功勋之一的“三翼鸟”为例,“三翼鸟”品牌核心,就在于打造“一站式智慧家”的体验,从厨房、浴室到客厅、卧室,覆盖家里所有的智能场景,给用户更好体验。
可从不少社交平台用户的反馈来看,海尔智家内部产品线众多,然而,在“连接协议”和“操作系统”层面,部分产品没有形成统一底座,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数据经常不通,联动体验也容易割裂,似乎困在了一座“生态孤岛”中。
从这点上说,曾经带给海尔系无穷战斗力的创客模式,多年后,某种意义上也成为内部互通互联的一种桎梏。
2020年3月,海尔集团召开会议,一举提出了“4年5000亿目标,再造一个新海尔”的宏伟目标。彼时,张瑞敏还未交棒,这或许是他交给海尔系下一代领导班子厚重的期待。
不过,2021到2024年,海尔集团营收分别为3327亿元、3506亿元、3718亿元,4016亿,距离4年5000亿元的目标,还过于遥远。
如何回答张瑞敏的期盼?又由谁来打破困扰变革的桎梏?
海尔智家是其中重要一环,这无疑需要海尔智家一个坚强的领导。只是,上任以来被寄予“变革者”厚望的李华刚,到目前似乎还没有交出足够有说服力的成绩,表现整体中规中矩,更像是一个守成之主。
更重要的是,以上问题从当下来看近乎一种量子纠缠,解决一个,另外一个就很难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