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访华归来,立马接到了普京的紧急命令:加快推进本土稀土产业链建设,彻底摆脱对外部的依赖。
普京明确要求,俄政府必须在12月1日前拿出详细的发展计划和路线图,涵盖稀土开采、长期产业布局等核心内容,还直接指定米舒斯京担任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
俄国防部长绍伊古也早就放出消息,要围绕稀土及稀有金属产业,在西伯利亚地区打造一个总投资达7000亿卢布的高科技产业园。
这一系列密集动作,看得出来俄罗斯在稀土战略上已经彻底转向,不再犹豫。
其实今年上半年,俄政府对自建稀土产业链兴趣不大,当时更想靠自身丰富的稀土资源,当个 “潜在供应方” 跟美国讨价还价,希望能影响俄乌和谈的进程。
但随着中美经贸博弈越来越激烈,中国出台了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美日澳这些国家又在加速搞 “去中国化” 的稀土供应体系,俄罗斯才猛然醒悟:没有自主的稀土产业链,国家安全根本没保障。
对俄罗斯来说,现在发展本土稀土产业,首要目标是保住军工产业稳定,满足俄军的战备需求;等这个基础打牢了,才会考虑推动半导体、电动汽车这些产业发展。
绍伊古还特意提到,俄罗斯搞稀土产业,是要给 “全球南方” 国家提供新的合作模式,显然是想在全球稀土市场分一杯羹,至少要在独联体、集安组织这些自己主导的区域里,当重要的稀土生产者。
俄罗斯敢有这样的雄心,底气首先来自实打实的资源储备。根据俄官方数据,他们已探明的稀土储量就有2850万吨,还有超过6.5亿吨锂、铍、镓、锗这些非稀土但同样关键的稀有金属资源,家底可以说相当丰厚。
但有资源不代表就能建成产业链,俄罗斯现在面临的现实挑战一大堆。
首先是资源开发严重不足,虽然储量全球领先,但每年实际开采量才50吨左右,国内各行各业需要的稀土,几乎全靠进口。
这意味着俄罗斯得新建一大批矿场、冶炼厂,可不少稀土矿都在科拉半岛这种北极附近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还得升级公路这些基础设施,每一项都要花大价钱。
可现在俄乌冲突还在持续,俄政府根本拿不出巨额资金直接投入,只能靠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这样一来,产业链建设周期肯定会大幅拉长。
技术短板更是硬伤。俄政府自己都承认,国内企业普遍缺乏稀土开采、加工的核心技术,想在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根本不现实。
所以找中国合作,就成了他们获取技术最靠谱的选择。俄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透露,中俄早就开始沟通稀土金属氧化物提取技术了,米舒斯京这次访华,双方相关部门也肯定谈了这事。
不过从两国总理会晤后发布的联合声明来看,只提到 “深化采矿业合作、推动投资项目落地”,没具体说稀土相关的协议,大概率是还没完全谈妥。
另外,稀土商业化生产需要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俄罗斯虽然是重工业强国,俄乌冲突后军工产业也带动制造业有所发展,但整体制造业实力跟中国比还是有差距,这也给稀土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不少难度。
综合这些因素,俄罗斯政府也得保持谨慎,制定的时间表必须切实可行,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目标就冒进,不然很可能引发产业混乱。
说到底,俄罗斯打造本土稀土产业链的雄心,背后是想在后冲突时代实现战略自主和经济安全的深层考量。
但宏伟的蓝图和严峻的现实之间,隔着资金、技术、基础设施这些巨大的鸿沟,这条自主之路注定漫长又艰难。
而与中国的合作,无疑是俄罗斯跨越这些鸿沟最现实、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桥梁。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在稀土全产业链上的优势,确实难以复制、不可替代。
最终俄罗斯的稀土梦想能实现多少、实现得有多快,很大程度上要看他们能不能拿出足够有吸引力的条件,把自己的资源优势,跟中国的资本、技术和市场深度绑定,一起打造多极化的稀土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