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这篇国际评论的目的是分析美国的关税政策如何影响了很多外资企业将生产线迁移到印度。但在中美达成共识后,印度却成为了全球关税最高的国家,许多外企因此后悔,甚至开始撤离印度。这种变化对全球制造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2025年,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开始,印度被外资企业视为“避险天堂”,但到年底,印度却变成了跨国公司心中的“关税高地”。 为了避开美国对中国的高额关税,很多企业决定将生产线迁往印度。然而,随着中美两国达成贸易共识,印度的关税却让这些企业感到深深的后悔。包括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也没有料到这一变化。 这场转折发生在2025年秋冬,当时中美两国在关税政策上作出了重大调整,而印度则继续加强贸易保护措施。 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中国某些商品的关税依然有效,尽管中国一直通过磋商寻求解决贸易争端,但持续的关税压力让很多依赖中美市场的外企感到困扰。为了降低成本和规避关税壁垒,很多跨国公司决定将生产线迁到印度。 当时的预期是,印度不仅劳动力便宜,而且由于其与美国的良好贸易关系,能够享受较低的关税,成为了“完美的替代方案”。在这一波“迁移潮”中,苹果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企业。苹果自2022年起就开始在印度布局,到2024年已经在印度建立了四家组装厂,并且在2025年上半年成功实现了印度本土生产的苹果手机首次盈利,这让许多跟随其后的企业也看到了希望。 苹果的成功吸引了大量配套企业的进入,一时间,印度的制造业园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些企业当时认为,只要逃离中国市场,就能避开关税风暴,在印度赚大钱。谁也没料到,中美两国经贸团队的磋商,和两国元首的会晤,最终达成了关税调整的共识,带来了突如其来的“关税解绑”,这打破了外资企业的所有规划。 2025年11月5日,美国宣布自11月10日起,取消对中国商品征收10%的“芬太尼关税”,并延长一年对中国商品加征24%关税的暂缓期。随后,中国也做出了回应,暂停实施24%的对美加征关税,并停止对美国农产品加征的15%或10%关税。此外,商务部还相应调整了出口管制和不可靠实体清单的措施。这一“双向减税”直接推动了全球贸易格局回归正常,充分落实了中美元首会晤的共识,也让全球投资者松了口气。 对于留在中国的企业来说,关税下调无疑是好消息,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能继续享受中国完备的产业链、高效的物流体系和稳定的营商环境。与此相比,远在印度的外资企业却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中美关税调整后,印度成为了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关税最高的国家。印度此前出台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如今反而成了加重企业负担的“利剑”。事实上,印度早在此前就已开始对来自中国的多类商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已对部分商品作出肯定性裁决,征收高额关税。这些被征税的商品正是苹果等跨国公司在印度生产时所依赖的核心零部件。 更严重的是,美国对印度部分商品征收的惩罚性关税可高达50%,而且印度的关税政策充满不确定性,频繁的调查和征税调整让企业根本无法做出长期的生产规划。 对于苹果而言,情况更为复杂。作为印度制造业的“标杆企业”,苹果不仅面临高额的关税,还遭遇了印度税务部门的突袭。2025年10月,中美达成关税共识后不久,印度税务部门突然向苹果开出了41亿美元的巨额税单。这一举动让苹果刚刚盈利的印度业务再次陷入亏损。 苹果在印度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工厂、搭建供应链和培训员工,投资金额达数百亿,但如今却因高关税和巨额罚单的双重压力,陷入了困境。这使得在印度的外资企业深感进退两难。 这些企业如果选择撤回中国,已经投入的资金几乎无法回收,撤离意味着所有的投资将付诸东流。而留在印度则面临高关税带来的价格竞争力丧失,无论是出口到美国、欧洲等市场,还是供应印度本土市场,都遭遇成本过高的难题。 更麻烦的是,印度的产业链远不如中国完善,许多关键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而这些进口零部件也要面对高额关税,形成“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的双重挤压,导致许多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甚至出现了“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局面。 与中国的同行相比,这些迁移到印度的企业已经深感后悔。中国的产业链非常完整,整个产业体系高效衔接,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和物流成本。而且中国有稳定的政策环境,关税调整有明确的公告和过渡期,企业可以提前做出规划。而印度则不仅关税高,还频繁调整政策,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足等问题也困扰着企业。 这场“迁移闹剧”给跨国公司上了一课:贸易保护主义终究是一条死路,而所谓的“关税避险”往往只是自欺欺人。印度试图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但最终却将外资企业逼上了绝路。 中美关税调整后的市场反应,充分证明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可替代的。中国在技术水平、生产效率、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印度等新兴市场短期内难以匹敌的。 个人认为,经济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美两国通过磋商解决关税问题,着眼于长远利益,这是一项明智之举。而印度的做法正好与这一基本原则相悖,最终只会让自己沦为全球制造业的“弃儿”。 如果印度继续坚持贸易保护主义,忽视外资企业的合理诉求,不断提高关税和增加市场壁垒,更多的企业将会选择放弃印度,所谓的“制造业大国”梦将破灭。吸引外资不仅依赖虚假的承诺,更需要稳定的政策环境、合理的成本优势和完善的配套服务。 如果印度不及时调整政策,改变高关税、强干预的做法,最终将被全球产业链所淘汰。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从来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基于成本、效率、风险等因素的理性选择。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避风港”,不仅因为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和高效的生产体系,还因为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而那些盲目迁移生产线以为能规避关税的企业,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如今,中美关税调整的红利正在持续释放,中国制造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印度的外资企业还在为高额关税犯愁,后悔的药恐怕还要继续吃下去,只有印度政府自己清楚。总之,这场闹剧告诉我们,任何试图脱离中国产业链、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最终都会自食其果。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认清中国市场的核心价值,放弃不切实际的“避险幻想”,才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而对于印度来说,是时候放下贸易保护的执念,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全球产业链,否则印度将最终成为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