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美国企业界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裁员浪潮,单月裁员人数达到十五点三万人,创下近二十二年来同期最高纪录。这一数字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三倍,标志着美国劳动力市场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就业咨询机构数据显示,此次裁员潮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从企业公布的裁员原因分析,“成本削减”居于首位,而“AI替代岗位”已跃升为第二大因素,占比达到两成。这种现象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落地应用正在对美国就业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
科技行业成为此轮裁员的重灾区,裁员人数较去年同期激增九倍以上。物流与仓储行业的裁员规模更是扩大至去年的三十五倍,其中大部分岗位来自私营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裁员已不再局限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也纷纷加入这场“瘦身”行动。亚马逊在十月宣布将在总部层面裁减约一点四万个职位,明确表示此举是为了“压缩成本并为AI投资腾出空间”。美国物流企业UPS累计削减四点八万个岗位,受影响者既包括一线司机与仓储人员,也涉及部分管理阶层。
美联储官员近期罕见地对此现象发表评论,指出企业在引入人工智能后,就业市场呈现出“低招聘、低裁员”的停滞态势。美国劳动力市场分化趋势日益明显,高收入群体继续从中受益,而其他劳动者则面临重新就业的困难。
统计显示,今年前十月美国累计裁员人数已突破百万大关,为疫情以来最高水平。有分析人士发出警告,今年可能成为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已从理论预测转变为现实挑战,企业用人策略和劳动力市场结构正在经历深刻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