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水贝黄金市场的电子屏定格在918元/克,而柜台前的挂牌却写着“暂不报价”。 一名手握现金的顾客犹豫片刻后转身离开,商家低声嘀咕:“往后没有大盘价的黄金了。
” 这场混乱源于11月1日落地的黄金税收新政,财政部将黄金划分为“投资性”与“非投资性”两类,后者需缴纳6%增值税,税负大多由买方承担。
新政实施当天,水贝市场单日交易量激增300%,部分金条价格从948元/克飙升至1134元/克,买卖价差从27元拉大至超100元。
税收政策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切开了黄金市场的矛盾:实物黄金紧缺信号愈发强烈,而场外交易成本骤增迫使资金转向黄金ETF等虚拟渠道。
一位从业十年的批发商坦言:“过去场外交易的模糊地带彻底消失,现在出货等于亏本。 ” 这种供需失衡并非孤立事件。
2025年三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达1313吨,创下单季度最高纪录,而国内金条金币需求一季度同比增长46%。 实物黄金的稀缺性与金融属性的强化,正推动金价走向新的临界点。
蝴蝶效应
新政落地后,水贝市场部分商家推出930元/克的“免税配额”,每日仅开放500克额度,瞬间被抢购一空。
而品牌金店迅速将税负转嫁至终端:周大福足金饰品单价突破1259元/克,单日暴涨61元;杭州白马珠宝市场的黄金价格一日内三次调价,从928元/克跃升至1048元/克。
税收成本的分摊逻辑清晰可见。 以融通金平台为例,黄金9999基础价913元/克,叠加7%税费后报价达993元/克,若开发票还需增加5%消费税,实际价格突破千元。
品牌金店通过“克减70元”等促销缓冲涨价冲击,但消费者仍面临选择:要发票保障售后,还是接受不含税的低价?
这种分化加剧了市场分层,刚需群体转向租赁市场(如婚庆“租三金”订单增长80%),而投资者涌入黄金ETF(一季度规模增长324亿元)。
避险逻辑
当实物黄金交易受阻,金融渠道成为资金出口。 2025年一季度,黄金ETF平均净值增长率约20%,14只跟踪国内金价的ETF近一年收益率突破40%。
以天弘上海金ETF为例,2024年份额增长超10倍,净资产暴增1305%。 低费率产品尤其受捧:黄金ETF华夏(518850)管理费率仅0.15%,规模年内增长211%,机构持仓占比达80%。
这种资金流向与全球避险情绪同频共振。 世界黄金协会指出,贸易争端、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及经济衰退担忧,推动黄金成为“避险核心资产”。
美联储降息预期强化了黄金的金融属性。 历史数据显示,降息后60天内金价平均上涨6%,部分周期涨幅达14%。 2025年9月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后,伦敦金现突破3700美元/盎司,国内金价跟涨动能进一步增强。
体系的博弈
国内金价与国际市场的分化,折射出更深层的货币博弈。 2025年5月,伦敦金现下跌0.16%,而国内Au9999上涨2.19%,价差源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及本地供需。
这种“汇率 溢价”的定价模式,使上海金与伦敦金日均价差扩大至15美元/盎司,人民币黄金定价体系逐步独立。
美元走弱与央行购金构成长期支撑。 2025年一季度中国央行增持黄金15吨,连续10个月增持储备;全球央行购金趋势强化,对冲美元信用风险(美元外汇储备占比降至58%)。
山东招金副总经理梁永慧指出:“美联储降息周期、地缘政治风险及美元信用受损,共同巩固黄金的避险属性。 ” 这种逻辑下,金价易涨难跌,即使短期波动,中长期仍受宏观趋势托举。
争议与挑战
税收新政暴露了黄金市场的根本矛盾:作为商品,其供需关系受制于实物稀缺性;作为金融工具,又受货币政策与资本流动驱动。
当前金价已处于历史高位,10克金条单日涨幅近千元,但业内提醒“投资黄金并非稳赚不赔”。 光大期货展大鹏认为,黄金应作为长期资产配置而非短期投机工具。
更值得玩味的是市场行为的异化。 水贝批发商暂停出货,银行暂停积存金实物提取业务,而年轻群体通过“攒金豆”参与市场(三季度销量增210%)。
这种分化是否意味着黄金的货币属性正超越商品属性? 当黄金ETF规模突破1640亿元,而实物金条一克难求,投资逻辑是否已彻底重构?
税收新政像一面镜子,照见黄金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双重身份:一面是通胀避险的保值工具,一面是政策博弈的信用载体。
当国内金价逼近千元关口,市场争议的焦点不再是“会不会涨”,而是“涨多少才合理”。
有机构看高国际金价至5000美元/盎司,但美联储政策、美元走势乃至全球债务危机,都可能成为变数。
若黄金真的突破1000元/克,是泡沫的顶点,还是新周期的起点? 当实物黄金成为“稀缺资源”,而数字黄金ETF规模暴增,我们是否正在见证黄金从商品向“终极货币”的历史性回归?全民炫饭打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