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影石创新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一组矛盾的市占率数据引发行业震动——久谦咨询显示影石全球全景相机份额从92%暴跌至49%,大疆跃升至43%;而弗若斯特沙利文则给出影石75%的绝对优势,大疆仅占17.1%。这场数据迷局背后,是两家企业在消费级影像设备市场掀起的战略博弈:大疆以2999元全景相机切入影石腹地,影石则以“市场扩容”逻辑应对价格战,同时豪掷5.24亿元研发投入,布局芯片定制与无人机赛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生存图景,更折射出消费级影像设备市场“边界模糊化”下的新竞争法则。
数据迷局:市占率背后的市场认知差
当两份权威机构报告呈现截然相反的市占率数据时,投资者在业绩说明会上直接追问“哪份报告更准确”。影石财务负责人黄蔚的回应颇显无奈:“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权威性均无法获得验证。”这一表态撕开了消费级影像设备市场的统计标准漏洞——不同机构对“全景相机”的品类界定、销售渠道的统计范围存在根本性差异。
久谦咨询的数据之所以显示影石份额“断崖式下跌”,核心在于其统计口径包含线上第三方平台及线下门店的全渠道销售,而大疆凭借无人机领域的渠道优势迅速渗透。反观弗若斯特沙利文,其统计更聚焦于品牌直营渠道与核心产品线,影石在专业级用户中的高认可度得以凸显。这种统计标准的“认知差”,本质上反映了市场对“全景相机”定义的模糊性——当大疆推出融合无人机技术的全景相机,当影石将拇指相机技术反哺到运动相机领域,传统品类边界正在被技术迭代打破。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大疆的“双向跨界”。过去,大疆以无人机技术独步天下,影石则深耕全景相机赛道;但自2024年下半年起,大疆不仅推出2999元全景相机直插影石价格腹地,更以小型自由视角穿戴相机切入影石擅长的拇指相机市场。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态势,直接导致传统市占率统计的失效——当用户购买决策不再严格区分“全景相机”或“运动相机”,当企业产品功能高度重叠,旧有的市场划分标准已难以反映真实竞争格局。
影石董事长刘靖康对市占率争议的回应,暗含战略智慧:“我们更关注用户需求是否被满足,而非纠结于数字游戏。”这种定力源于第三季度营收92.64%的同比高增长——尽管净利润同比下降15.9%,但营收的爆发性增长证明:价格战非但没有压缩市场,反而激活了潜在需求。正如国庆假期后大疆全品类降价引发的市场反馈:当运动相机价格下探至2000元区间,大量入门级用户开始尝试专业级影像设备,市场蛋糕被真正做大。
这种“市场扩容”逻辑的背后,是消费级影像设备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随着5G、AI、芯片技术的突破,全景相机、运动相机、无人机的功能边界日益模糊。用户不再为单一品类买单,而是追求“一机多用”的解决方案。大疆以无人机技术降维打击全景相机市场,影石则以全景技术反攻无人机领域,本质上都是对“技术融合”趋势的响应。这种跨界竞争,最终将推动行业从“产品竞争”转向“技术生态竞争”——谁能整合芯片、软件、内容生态,谁就能在影像江湖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战略博弈:价格战与研发豪赌的攻防术
当大疆以2999元全景相机掀起价格战时,影石的应对策略颇具戏剧性:不直接迎战价格,而是将大疆的“价格动作”解读为“市场扩容的契机”。这种战略定力,源于影石对消费级影像设备市场的深刻洞察——价格下降不是威胁,而是吸引入门级用户的“敲门砖”。第三季度营收92.64%的同比高增长,印证了这种判断:当影石将Insta360 X5标准套装降价500元至3298元时,不仅没有损失利润,反而通过销量提升覆盖了成本。
但价格战只是表象,真正的竞争发生在研发投入的“暗战”。影石第三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大增164.81%,达到5.24亿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许多科创板企业的全年研发支出。资金流向两大战略方向:芯片定制与无人机业务。在手持影像设备领域,芯片性能直接决定画质、防抖效果和处理速度。影石选择“定制化”路线,既是为了优化产品性能,也是为了构建技术壁垒——大疆此前推出的全景相机采用定制方形传感器,这类定制需要提前2年启动,且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对于影石而言,这笔投入是“刀刃上的钱”,却也是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立足的必要代价。
无人机业务则是影石“反击大疆”的关键布局。作为大疆的核心优势赛道,无人机市场规模更大,但竞争也更为激烈。影石采取“分步推进”策略:先与第三方共同孵化全景无人机品牌“影翎Antigravity”,计划2024年第四季度在部分区域试售;同时筹备自有无人机品牌。刘靖康坦言,目前无法准确预测无人机业务对未来营收的具体贡献,试售时间可能因供应链、市场环境变化而调整。这种“不追求短期占领市场”的态度,体现了影石的长期主义——进入赛道前先做技术储备,明确节奏推进,这是我们的原则。
这种战略投入的代价是净利润的短期下滑,但影石将其定义为“主动战略调整的阶段性特征”。刘靖康强调,净利润是动态变量,短期费用投入是为了构建未来的竞争力。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本质上是对消费级影像设备市场未来趋势的押注——当5G、AI、芯片技术突破临界点,当用户对“记录美好生活”的需求从单一设备转向多设备协同,企业的技术储备将决定其市场地位。
大疆的竞争策略则更显“降维打击”的智慧。凭借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芯片、算法、供应链优势,大疆能以更低成本切入全景相机市场。其2999元全景相机不仅价格低于影石主力机型,更通过云台相机、运动相机的全品类降价,形成“价格带覆盖”的竞争态势。
当影石与大疆在价格战与研发战中反复拉锯时,消费级影像设备市场的未来图景正在浮现。这场竞争的本质,是“技术融合”趋势下的生态竞争——谁能整合芯片、软件、内容生态,谁就能在影像江湖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而技术标准的制定将成为竞争的新高地。当全景相机、运动相机、无人机的功能边界日益模糊,行业需要新的技术标准来规范产品定义、数据格式、接口协议。影石与大疆作为行业龙头,其技术路线将影响整个行业的标准走向。这种“标准竞争”的背后,是两家企业对“行业话语权”的争夺——谁能主导技术标准的制定,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对于消费者而言,竞争带来的是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更亲民的价格、更先进的技术体验;对于企业而言,竞争推动的是技术升级、市场扩容、生态构建。当影石与大疆在价格战、研发战、生态战中反复博弈时,消费级影像设备市场正迎来新的爆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