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电车续航多少合理这件事儿,很多大佬之前都聊过。
比如说,姓马、名斯克的特斯拉老板就说过,他们家的电车续航都不长,他强调一台电车,最重要的是整体性能和效率达到平衡,而不是单纯的看续航有多长。
所以关于续航这件事儿,埃隆·马斯克反复强调的是,里程过高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比亚迪其实也是这个逻辑,很少有人发现,比亚迪的电车其实电池包容量都不大,比如说热销的海豚(参数丨图片)、海鸥、元PLUS等纯电车,它们的电池包容量都没有超过60度电。
即便是汉、唐这些定价较高的纯电车,电池包容量也要比其它竞品的电池包更小。为什么这些头部企业很少造长续航电车?核心原因是不愿意做,或者说市场的买单率低。
这个词可以延伸到电车板块,意思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种投入的增加,新增效应逐步递减”。
说白了,就是电池包越来越大,但换来的续航增长率却越来越少。
毕竟车越来越重了,驱动更重的车身需要更多的电量,退一步来看,更大的电池包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对于用户来说,买车更贵。
我们之前说过,更长的续航,是为了化解续航焦虑,实际意义没有想的那么大。
超过90%的人,日常的用车强度都不会超过50km,一台标称400km、实际能跑300km的电车,充一次电足够用一周。
是为了应对偶尔的、概率极低的长途需求,如果你非要在五一、十一的时候跑超过400km以上的长途,那就必须得选长续航车型了。
很多人知道自己买电车的核心需求,就是日常代步用,也不凑热闹在五一、十一这种极其拥堵的情况下出门,更不会出远门。
所以买电车,单纯的追求长续航,不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埃隆·马斯克说的那句话非常精准,要追求机械、综合性能、续航的完美平衡,而不是过度追求长续航,长续航的代价太高,不符合第一性原理。
电车的核心价值,是替换掉燃油,做日常代步用。
如果把电车当成工具,在当下是违背机械原理的,无论多长的续航,都解决不了人类对续航的焦虑,油车的不焦虑是源于遍地的加油站,而且发动机+油箱的无壁垒组合,可以把工具属性发挥到极致。
而且,油车在发生事故之后的自燃概率要小于电车,同时可救援的空间也更大。
这些都是电车没有的优势,所以即便是电车的续航再长,也无法克服基因里的缺陷,更何况制造长续航电车的代价太高。
前两天,某博主发了一条博文,是关于目前电车自重的问题,动辄超过2吨、接近3吨的重量,这种自重太夸张,而且电车大有越来越大、越来越重的趋势。
居然没有人关注过车辆自重的问题,太重的车如同一个肥胖的成年人,对任何器官的运作都是压力。
只是目前没有人注意,但这明显对悬架、底盘、轮胎都是巨大的运行压力,之前汽车工业一直说的轻量化,在电车里似乎不存在,也成为悖论了。
工程师更多想做的是如何给续航焦虑症降温,而不是如何做好机械层面的协调。
当然,更多人买电车的需求还是很纯粹的,就是日常代步,过去12个月销量最大的电车,就是续航300km左右、电池包30kWh的小电车。
比如说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长安Lumin,价格低、续航够用、养车成本低,这些就是消费者最能接受的产品。
没人说长续航电车不好,但价格太高、投入产出比太低,用户在消费的时候,基本上不会买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