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伦敦南华克法院的钟声即将敲响,一场跨越中英两国的司法大戏迎来终章。携近500亿元比特币潜逃英国的女商人钱志敏,将在当地时间11日迎来量刑宣判,最高14年监禁的刑期,不仅是对其个人罪行的清算,更折射出数字货币时代跨国犯罪的治理困境。
一、从天津到伦敦: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出逃
2017年4月21日,天津蓝天格锐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侦查,主要犯罪嫌疑人钱志敏却早已携巨款潜逃英国。这起案件的特殊性在于,钱志敏并未选择传统洗钱方式,而是将非法集资所得转化为6.1万枚比特币——这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为其跨境转移资产提供了天然掩护。
2018年,钱志敏试图用比特币在英国购买豪宅时引起当局注意,警方随即冻结这笔价值近500亿元的数字资产。这场持续近六年的跨国追逃,最终以钱志敏2023年4月被捕、9月当庭认罪告终。英国检方披露的细节显示,这位女商人逃亡期间生活奢靡:一次性购入两块价值12万英镑的豪表,频繁出入欧洲高档酒店,甚至在狱中仍坚持学习英语、创作诗歌。
二、比特币的双重面孔:犯罪工具还是受害者资产?
钱志敏案的核心争议,在于被冻结的6.1万枚比特币归属。根据英国法律,若犯罪资产无人认领或认领失败,通常将归政府所有。但代表超千名受害者的Fieldfisher律师事务所明确反对,其律师威廉·格洛弗强调:"这些比特币属于被诈骗的普通民众,其中许多是老年人或弱势群体,英国政府无权随意处置。"
受害者的困境令人唏嘘。一位接受采访的受害者表示,自己因钱志敏的骗局婚姻破裂,"现在只有这批比特币能帮我们挽回一些损失"。这种声音与英国检方形成鲜明对比——检方在量刑听证会上着重描述钱志敏的奢靡生活,却对受害者权益着墨甚少。这种叙事差异,暴露出跨国金融犯罪治理中的价值冲突:是优先打击犯罪,还是保护受害者财产权?
三、数字时代的追逃困局:技术中立与法律滞后
钱志敏案揭示的,是数字货币对传统司法体系的全面挑战。比特币的匿名性、跨境流通性,使其成为犯罪分子转移资产的"完美工具"。英国警方能成功冻结资产,已属罕见——更多情况下,犯罪资金通过混币器、去中心化交易所等工具彻底"洗白",追踪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更棘手的是法律适用问题。中国刑法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明确规定,但英国法律体系下,如何认定数字货币的犯罪属性?钱志敏辩护律师理查德·托马斯强调其"无犯罪记录"和"羁押期间表现良好",这种辩护策略在传统犯罪中或许有效,但在数字货币犯罪领域显得苍白——毕竟,技术中立不能成为逃避法律责任的挡箭牌。
四、跨国协作的突破与局限:中英司法合作的样本意义
这起案件能走到审判阶段,中英两国执法机关的协作至关重要。从2017年天津警方立案,到2023年英国法院宣判,六年追逃过程涉及情报共享、引渡协商、资产冻结等多个环节。这种跨国司法合作模式,为全球打击数字货币犯罪提供了宝贵经验。
但协作的局限性同样明显。英国法院的量刑听证会上,受害者权益被边缘化,反映出不同法律体系对"正义"的不同理解。中国司法机关注重追赃挽损,英国则更强调程序正义,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实际执行中的矛盾。如何平衡不同司法主权下的利益诉求,将是未来跨国犯罪治理的核心命题。
五、数字货币治理的未来:技术升级与制度创新并重
钱志敏案绝非孤例。据Chainalysis报告,2022年全球加密货币犯罪涉案金额达201亿美元,其中跨国洗钱占比超60%。面对这种趋势,单纯依靠传统司法手段已远远不够。
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或许在于数字货币本身的变革。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推广,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游戏规则——当所有交易都通过可追溯的央行数字钱包进行,犯罪资金将无处遁形。当然,这需要平衡隐私保护与监管需求,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结语:司法审判之外的思考
当伦敦法院的法官最终宣读刑期,钱志敏案的司法程序将画上句号。但这起案件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在数字货币重塑金融秩序的今天,如何构建更有效的跨国犯罪治理体系?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法律规制?如何真正保护普通投资者的财产安全?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钱志敏案至少提供了一个警示:在数字时代,犯罪的形态在进化,司法的应对也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下一个"钱志敏"可能正在某个角落,策划着更隐蔽的资产转移方案。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纯属个人观点,无不良引导,热点来源于社交网站如有雷同纯属意外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