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2日讯(记者 吴雨其)2025年以来,私募分红热度显著上升,成为行业颇为突出的现象。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末,共有1135只私募产品完成分红,合计分红次数达1443次,累计金额达151.5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1.67亿元增长超两倍。虽然过去几年私募行业已有分红惯例,但如此高频、高额的集中释放在今年尤为罕见。
这一变化的背后,首先来自于业绩层面的普遍改善。年内私募整体平均收益率达到24%,其中股票策略更是以近30%的回报大幅领先,为分红提供了可观利润来源。同时,在行业管理人日益重视客户关系与产品经营质量的趋势下,分红不再仅是财务分配手段,更成为维系信任、优化持有人结构的主动工具。
对管理人而言,分红能够将部分浮动收益转化为确定性收入,提前兑现管理报酬;而对投资人来说,分红强化了落袋为安的体验,在震荡市中构建更清晰的心理预期。
不过,在分红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其结构性特征也正悄然显现。无论是不同策略之间的分布差异,主观与量化风格下的行为偏好,还是分红金额在机构之间的集中度,均呈现出清晰的分层特征。
谁在密集分红?股票策略仍是分红主力
从策略分类来看,股票策略依旧是分红规模增长的决定性力量。今年以来,股票策略产品共分红848次,合计金额115.86亿元,占全部分红金额的76.43%。
这一比例的形成,并非偶然。正如排排网财富研究总监刘有华所言,股票策略分红占比高,一方面得益于2025年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的支撑,部分股票策略产品持仓的优质标的股价上涨叠加业绩兑现,为分红提供了充足的利润基础;另一方面,股票策略私募普遍重视通过分红向投资者传递业绩信心,尤其是在市场波动期,稳定的分红能增强投资者粘性和产品的吸引力。
在具体执行层面,不少股票策略私募更倾向于通过阶段性分红锁定浮盈,强化客户“收益兑现”的投资体验,从而稳定持有人结构。这一行为背后也反映出主观管理风格对于“兑现逻辑”的偏好:在收益兑现窗口明确的情况下,分红既是回馈客户的手段,也是一种调仓布局的工具。
其他策略则展现出更明显的适应性分布。例如多资产策略通过跨市场调配能力实现209次分红,金额13.76亿元,占比9.08%;期货衍生品策略与债券策略则各实现172次与149次分红,金额分别为9.36亿元与9.37亿元,占比均为6.18%;组合基金则略显边缘,仅实现65次分红,总额3.23亿元,占比2.13%。
若从管理风格切入,主观与量化私募在分红倾向上亦呈现出清晰分野。主观私募产品合计943次分红、金额100.42亿元,占比达66.25%;而量化私募尽管收益表现不俗,但分红次数仅为500次,金额51.16亿元,占比仅为33.75%。
刘有华表示,主观私募更注重长期价值投资,倾向于在组合盈利达到预期目标后通过分红回馈投资者,同时通过分红调整组合仓位,落袋为安;而量化私募以策略模型为核心,持仓周期相对灵活,更多关注策略的持续有效性与资金利用效率,分红决策往往与模型信号、产品申赎节奏关联更紧密,因此在分红频率和金额上相对保守。
“我们看到很多主观产品把分红作为客户沟通的抓手。”一位大型私募合伙人表示,“特别是在今年这种行情反复的背景下,分红不仅是资金的物理转移,更是信心的情绪锚定。”
百亿私募主导趋势,腰尾部寻求存在感
如果说策略与风格决定了分红是否发生,那么机构规模则决定了分红能有多大。从数据看,百亿规模以上的私募展现出压倒性优势。年内仅152次分红就累计产生54.79亿元,占比高达36.14%,远超其他规模梯队。
这一优势首先源于资产基数的“放大效应”。即便采取相似的分红比例,百亿私募也能带来更高的绝对金额;其次,头部机构普遍拥有更成熟的投研与风控体系,在实现业绩稳定的同时,也更有动力通过分红强化品牌形象,吸引长期资金。
“其实我们更看重分红背后的品牌符号价值。”一位华南百亿私募的合伙人坦言,“频率可以不高,但金额和节奏必须具备象征性,因为这不仅是对已有客户的反馈,更是面向潜在认购者的信号。”
与百亿机构的“大而强”不同,小规模私募则呈现出“多而散”的分红特点。数据显示,0-5亿规模私募共实现713次分红,数量为各规模段最高,但总金额仅为28.60亿元,占比18.87%。这种结构说明,在缺乏高额利润基础下,小私募更倾向于频繁分红来增强投资人存在感。
中间梯队分红表现则不尽相同。5-10亿私募实现218次分红、金额23.30亿元,占比15.37%,在总量与效率间实现某种平衡;20-50亿私募则完成155次分红、金额20.32亿元,占比13.40%;而50-100亿私募则略显滞后,仅49次分红、金额11.22亿元,占比7.40%。业内分析认为,这部分机构正处在战略扩张与客户稳定的博弈阶段,在分红操作上较为克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整体参与分红的机构已达647家,但真正分红金额超过1亿元的机构仅23家,分红金额集中度仍显著提升。这些“亿元俱乐部”中,百亿私募占据9席,其余则以5-50亿之间的中型机构为主。
头部代表如日斗投资以28.21亿元高居榜首,九坤投资、天演资本、量魁私募分别以4.63亿元、3.61亿元、3.19亿元紧随其后。令人关注的是,这23家机构中,主观与量化各占其半。
从结构上看,这种集中分红体现的并非简单的赚钱能力,而是综合实力、投后管理能力与资金沟通机制的体现。一位FOF投资人直言:“私募能否持续做分红,其实考验的不是当期净值,而是策略自信、客户画像匹配与制度化的兑现能力。”
(财联社记者 吴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