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传统小吃+网红元素”组合的奶皮子糖葫芦强势出圈,不仅在社交平台创下超13亿次曝光量,更意外带火母公司——三元股份(600429.SH)。
11月13日开盘,三元股份(600429)股价再次涨停,股价走出“4连板”。在9时37分,其涨停被短暂打开,随即快速封住涨停。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款引发股价异动的网红产品,仅是三元股份全资子公司三元梅园的季节性单品,收入占比极小。在网红效应催生的短期股价狂欢背后,上市公司“增利不增收”的业绩基本面、爆款产品的生命周期局限,都成为财经市场关注的核心议题。
网红单品引爆股价,公司紧急提示风险
奶皮子糖葫芦的爆火堪称“现象级”。自10月以来,该产品在小红书话题浏览量达3亿、抖音播放量破10.2亿,上海部分门店线上售价高达98元/串仍供不应求,杭州、南京等地更出现消费者排队3小时尝鲜的热潮。
这场美食圈的流量狂欢,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因有消息称产品出自三元股份子公司三元梅园,三元股份股价从11月7日起启动上涨,连续3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20%,11月12日再封涨停,达成四连板走势。
面对股价异动,三元股份于11月12日晚间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公告明确,奶皮子糖葫芦是三元梅园推出的季节性产品,销售周期仅数月,收入规模占比极小,提醒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风险。
记者随后探访发现,北京多家三元梅园门店目前并未在售该产品,工作人员称“正等待公司答复,上架时间不确定”,进一步印证其并非公司核心营收来源。
爆款背后:流量狂欢与市场争议并存
奶皮子糖葫芦的走红,折射出网红食品的典型传播路径——以新奇搭配戳中年轻消费者尝鲜需求,借社交平台裂变式传播形成热度。但热潮之下,争议也随之而来。
一方面是价格的大幅分化:据报道,三元梅园定价18元/串,而上海长宁区某网红甜品店的奶皮子糖葫芦单串售价98元,两串套装标价196元,即便价格高昂,工作日中午仍需排队1小时才能买到。“中产快吃不起糖葫芦”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另一方面是“原料替代”的传言,有网友发帖称部分商家因“奶皮子断货”,用卷饼、饼干替代原料,但记者核实后发现,奶皮子主要产地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供应稳定,相关传言多为转发调侃,并未出现实质性断货。
多位市场人士分析,网红食品的流量红利往往具有“短周期”特征。从过往案例来看,多数爆款单品的热度维持时间不超过3个月,且消费者复购率较低,难以形成持续的营收支撑。
三元股份“增利不增收”,依赖爆款非长久之计
股价的短期狂欢,与三元股份的业绩基本面形成鲜明对比。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三元股份呈现“增利不增收”态势:实现营业收入48.71亿元,同比下降10.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124.84%。
净利润的增长并非来自主营业务提振,而是源于成本费用的压缩。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5.12%至8.18亿元,研发费用同比下降26.97%至6550.27万元,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8.86%至4963.22万元。
而作为三元股份着力培育的“第二增长曲线”,三元梅园的业绩表现也难言亮眼。今年上半年,三元梅园营收2507.36万元,净利润仅1.78万元,即便营收同比增长78%,其规模仍难以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构成实质支撑。此次奶皮子糖葫芦的爆火,并未改变其“小众季节性产品”的属性。
网红效应的短期刺激与长期价值之辨
此次三元股份的股价异动,再次凸显网红经济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一款非核心单品的流量热度,即可引发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波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联动缺乏可持续性。
首先,爆款食品的生命周期较短,季节性、尝鲜性特征决定其难以成为稳定营收来源,三元梅园“销售周期仅数月”的提示,已明确其对业绩的有限贡献;其次,上市公司的核心价值仍依赖主营业务竞争力,三元股份目前面临的营收下滑压力,需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核心业务升级等方式解决,而非依赖短期网红流量;最后,资本市场对网红效应的反应往往具有“滞后性修正”,过往不少因网红产品短期暴涨的个股,最终都会回归业绩基本面。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流量绑架股价”的风险,区分“短期热点”与“长期价值”;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网红单品的爆火可视为品牌曝光的契机,但更需聚焦核心业务,通过技术研发、渠道优化等构建可持续的增长逻辑,避免陷入“依赖爆款-热度退潮-业绩承压”的循环。
友情提示:医生提醒,奶皮子里面脂肪的含量比较高,同时外表的糖衣糖分也比较高。糖尿病人群、肥胖人群以及高脂血症人群还是不太建议去食用,对于普通的居民,建议每天不要超过一串。如果食用了奶皮子糖葫芦,也建议同时配合做一些运动,在其他饮食方面做一些控制。
大众·半岛新闻综合自红星新闻、经济参考报、证券日报、央视新闻、海报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