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半导体圈子,有一条消息让许多人意外——台积电宣布将在两年内退出氮化镓业务。这家公司本来是全球芯片代工的中坚力量,而氮化镓本就是未来几年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台积电的退场很快引发业内猜测。
事实上,这并不是它技术不行,而是选择全力押注在更先进的芯片制程上。巨头的转身不只是一次商业调整,更透露出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正在重塑,留出的市场机会很快被盯上。
氮化镓之所以成为各国眼中的必争之地,是因为它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用武之地。美国很早就将这项技术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并设立出口限制来防止核心技术流向别人手里。
欧洲则用巨额资金鼓励本土企业扩产,意法半导体正在建设更高规格的生产线,目标是到2030年提升在全球的芯片产量占比。
日本不走扩产路线,而是选择在原料环节卡位,把精力押在大尺寸衬底研发上,想继续掌握上游核心材料的主动权。
在这场切割全球利益的博弈中,中国企业的角色从追赶者正在变成抢位者。面对技术封锁和国际竞争,中国的路线很明确——要做完整的产业链,既要产能上得来,也要技术能突破。
国家推出关税下调政策,让氮化镓生产所需的关键部件进口成本显著下降,大基金也把资金投向国产设备和材料生产商,让本土企业能尽早补齐卡脖子环节。
在产业布局上,上游的三安光电已经稳定产出硅基氮化镓晶圆,还在做射频代工进军高端。
中游企业英诺赛科扩大了8英寸晶圆的产量,并把成本压到行业平均以下,他们还和欧洲公司合作,互补产能以降低国际政治风险。
下游应用里,闻泰科技推出全功率范围的氮化镓产品,不单是在国内推广,还在德国设了工厂,为未来出口铺路。
技术突破方面,中国的研究机构已能生产性能比肩国际一线的材料,比如深圳研发的碳化硅衬底氮化镓外延已经走向量产。
还有企业改进了芯片内部的电流走向,让电源效率翻倍、体积大幅缩小,这类创新设计已经落地到部分高端电子设备。
要理解氮化镓的战略价值,还得看它在生活场景中的作用。现在半小时充满一部手机已经很平常,背后的核心器件不少都来自氮化镓。
而在数据中心,AI带来的算力浪潮需要高效供电系统,氮化镓在高压直流技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多家厂商已经在为未来几年商用做准备。
在新能源汽车中,它不仅让充电更快,还提升了精准传感设备的表现,尽管车市短期放缓,这项技术的渗透率仍会加速。再往新能源领域看,氮化镓让光伏和储能设备更小、更高效,这与全球减少碳排的方向完全一致。
未来十年,氮化镓市场规模将呈跳跃式增长。不同于单一竞争,全球供应链在这项技术上呈现出合作与对抗并行的复杂状态。中国的优势在于产能充足和全链条布局,但在最尖端的设备与高端材料上仍存在不足。
与海外企业的合作是化解风险的一种方式,而政策和资本的持续倾斜则在为国产技术的替代和升级提供助力。
这场氮化镓的争夺,不只是抢订单和市场,它背后是技术力量的硬碰硬。能否在成本、技术迭代、供应链韧性上占据优势,决定着未来谁能引领科技潮流。
对普通人而言,这种竞争最终会转化成日常可见的便利——更快的充电,更省电的数据中心,更高效的新能源系统。它是全球竞争桌上的筹码,也是生活潜移默化的改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