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周车股,察百态车市。
经历一周的拉扯,A股最终还是没能守住4000点的高位,在本周的最后一天,痛失4000点,给充满希望的市场吹来一阵寒意。
截止周五收盘,两市交易缩紧,沪指微跌0.97%,报3990.49点,深成指小幅下挫1.93%,报13216.03点,创业板下跌2.82%,报3111.51点,两市全天成交金额19581亿元,较前日下跌4%,但依然维持在20000亿元左右,市场交易密集。
在一片肃杀的氛围下,市场也难见暖意,3326支股票下跌,更有10支股票跌停,面对寒意的市场,主力资金选择大幅流出,单日净流出964亿元,为本周之最,更是超过月平均值的两倍。
当然,市场也不全是寒意,91支涨停的股票证明市场依然充满潜力,根据Wind统计,今年11月以来,A股市场创历史新高的股票已经有124支,电子、电力,人工智能和汽车制造都是热门行业。
例如AI芯片的寒武纪,不只股价屡创新高,更一不小心超越了“酱香科技”的贵州茅台,登顶A股最贵的股票,创下6000亿元的市值,虽然在全球半导体面对存储危机下,寒武纪的股价下滑明显,但依然处在1300元每股的高位。
回归到汽车行业,本周汽车股表现要好于整个大盘,多家车企的股价呈现上涨态势,而且这种向好的氛围布置在国内A股市场,更将风头吹到了港股和大洋彼岸的美股市场。
像小鹏汽车,在科技日结束的一周后,依然能够强势带动股价的上涨,11月5日,小鹏科技日上,一系列成果的展示,让外界看到了小鹏的潜力,通过AI走出低谷的小鹏,正在用AI改写未来的命运。
首先是小鹏以第二代VLA大模型打造的交通出行生态链,基于VLA大模型的赋能,其Robotaxi将在2026年发布,而且一次性就是三款车型,同时飞行汽车体系也将在2026年开启交付,更重要的是,小鹏的AI路线不止拯救了自己,还找到了新的买家。
大众汽车将采购小鹏的图灵AI芯片和VLA大模型,对中国市场进行赋能,同时在本周也曝光了小鹏赋能大众的首款车型与众08。
当然这些对于股市来说都还是小打小闹,真正让资本为小鹏疯狂的还是科技日上亮相的IRON人形机器人,猫步登场的IRON不止引爆了国内网络,更是让远在大洋彼岸的马斯克注意到并点赞,作为具身智能的主要路线,人型机器人在今年一直是投资的热土,从年初的春晚扭秧歌,到机器人马拉松,似乎未来科技已经近在咫尺。
小鹏的人型机器人,更是以高度拟人化的特点,让不少人都分不清究竟是人在扮演还是真的机器人。
在这样的浪潮下,小鹏汽车也再度成为资本的宠儿,仅11月10日一天,小鹏股价就大涨16%,并且在11月11日,创造了一年以来的最高点,28.235美元每股,相较年前的最低点11.14美元每股实现了翻倍,
这也是小鹏一年来努力的成果,从濒临危险到如今10月份销量突破4万辆,小鹏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根据消息,下周三小鹏将公布三季度财报,摩根大通认为,小鹏将会在第四季度起转入盈利,而且未来短期前景较好,上行空间明显。
至于已经公布三季度财报的车企,则是一片向好中难掩利润下滑的苦果,从整体数据来看,三季度国内乘用车批发销量为768.6万辆,同比增长14.7%,环比上涨8.1%,其中新能源车型销售402.4万辆,同比上涨24.2%,环比上涨10.9%。
在销量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车企的营收也呈现上涨态势,多家车企的营收涨幅超过8%,表现亮眼,例如行业第一的比亚迪就实现了5662亿元的营收,同比上涨超12%。
与营收快速增长不同的是,车企的平均毛利率和利润却在不断下滑,根据统计三季度车企的平均毛利下滑到15.1%,价格战的影响还在持续蔓延,更重要的是多家车企的净利润下滑明显,即使是比亚迪,也难逃净利润下滑的风险,三季度净利润仅为242亿元,下滑7.68%。
似乎新能源汽车不赚钱的魔咒依然在国内市场飘荡。
与国内市场不同,远在大洋彼岸的马斯克却要带领特斯拉走向新的辉煌,11月6日,经过特别股东大会的投票,批准了马斯克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
当然,万亿美元的薪酬虽然足以让人疯狂,但背后也是有着足够苛刻地条件,首先马斯克要将特斯拉的市值从目前的1万亿美元提升到2万亿美元,才能开启整个薪酬计划。
而后,马斯克需要不断推升特斯拉的股价上涨到8.5万亿美元,才能解锁所有的薪酬奖励,要知道美股目前市值最高的英伟达也只有不到5万亿美元。
当然仅仅提升市值是不能获得万亿薪酬的,马斯克还需要实现特斯拉利润从目前的166亿美元增长到4000亿美元,并且需要卖出2000万辆新车和100万辆Robotaxi。
从整个方案来看,外界的评价只有疯狂,但是从市场的表现来看,这份疯狂的薪酬计划却引来资本的围观,仅当日特斯拉的股价就上涨了2%,足以证明这次投票的意义。
但是,当疯狂消散之后,重归理性的市场再看特斯拉,却难以保持乐观,本周特斯拉的股价累计下跌5.86%,股价在周五才收盘才重回400美元,报收404.35美元每股。
虽然从三季度财报来看,特斯拉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营收增长,三季度营收280亿美元的,同比大涨11.57%,逆转了今年以来的下滑态势,但是13.89亿美元的净利润,对应着近40%的下滑,即使强大如马斯克也难以解决新能源汽车不赚钱的魔咒。
只能说,在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没有到突破盈利的拐点,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没有一家车企能独善其身,造车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很长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都要面临低利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