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会谈结束后,中国宣布放松部分反制措施。就在这个背景下,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提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计划——他说美国将在两年内彻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贝森特自信满满地表示,美国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还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最快12个月,最慢不超过24个月。尽管外界对这番言论的真实性存有怀疑,但不能忽视的是,美国确实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行动来推动这一目标。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有两家初创公司已经与美国政府及私人投资者达成了一项高达14亿美元的交易。这笔巨额资金的背后,实际上透露出五角大楼力图建立自主稀土供应链的决心。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下定决心要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
这两家公司分别是火神元素公司和新元素技术公司。五角大楼为火神元素公司提供了6.2亿美元的贷款,商务部又追加了5000万美元,再加上私人投资者注资5.5亿美元,火神元素公司可谓是得到了资金上的强力支持。按照计划,该公司将建设一座年产万吨的磁体超级工厂。而新元素技术公司则专注于稀土的回收工作——它并不挖掘新矿,而是通过回收废弃电子产品来提取稀土。两家公司的业务相互配合:新元素负责将回收的稀土原料加工成高纯度的氧化物,火神元素则将这些氧化物转化为最终产品。这种上下游的布局体现了美国在稀土领域想要建立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的意图。
除了加强本国稀土供应链的建设,特朗普政府还在全球范围内布局,谋划一个跨越太平洋的稀土联盟。美国的动作相当频繁:首先与澳大利亚达成了稀土合作协议,然后拉拢日本投资西澳的镓精炼厂,接着又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签署了关键矿产协议。这一系列合作环环相扣:上游依赖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提供矿产资源,中游依靠美国和日本的精炼技术,下游则主要服务于美国的军工和新能源产业。
尽管美国积极拉拢盟友,力图摆脱中国的稀土影响,但要在这一领域实现“去中国化”,依然难度重重。中国之所以能在全球稀土加工产能上占据92%的份额,除了资源上的优势,还因为中国积累了数十年技术工艺,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稀土分离提纯的技术门槛极高,单靠资金投入在短期内是无法赶超的。
更何况,尽管澳大利亚、日本和东盟国家与美国保持合作,但它们与中国的联系依然密切。这种复杂的国际利益关系,给美国的稀土联盟战略带来了许多变数。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其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当前的供需关系,还在于它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到电动汽车,从导弹制导系统到卫星通信,每一个高科技领域都离不开稀土材料。
目前,中国的稀土战略不仅仅局限于出口贸易,更是逐步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正努力将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和经济的双重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美国不断施压,中国仍能保持稳妥应对的重要原因之一。
归根结底,这场稀土之争的关键在于“韧性”——谁能够建立起更加韧性的供应链,谁就能够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中美两国虽然在表面上达成了某种妥协,但背后的较量并不会停止。未来的一年,将是检验双方策略成效的关键窗口期。如果美国在稀土供应链建设上取得突破,可能会加大对中国的制裁力度,中国也需要为此做好准备。反之,如果中国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多元化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美国的“孤立中国”计划就将面临失败。
中美两国谁能更从容地应对脱钩带来的挑战,谁就能在这场全球性的竞赛中占据优势。可以预见,这场争斗远未结束,未来的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