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买房” 谁都懂,可 “贷款卖房” 这事儿,听着就透着一股无奈 —— 房子想卖,可欠银行的房贷比房子现在值的钱还多,手里没现金补差价,只能再向银行贷款才能成交。这种听起来 “魔幻” 的操作,如今正变成越来越多家庭的现实选择。曾经被当成 “财富保险箱” 的房子,现在怎么就成了压垮家庭财务的 “包袱”?背后藏着太多普通人的辛酸与挣扎。
先搞懂:啥是 “贷款卖房”?说白了就是 “卖了房还欠银行钱”
可能有人纳闷,卖房明明是收钱的事,怎么还需要贷款?其实道理特别简单,就是房子变成了 “负资产”—— 你欠银行的房贷,比房子当前能卖出的总价还高。
网上有个很火的例子:有人当年贷款 600 万买房,掏空了几代人的积蓄,又花几十万装修,住了没几年,因为月供压力实在扛不住想卖房。可现在这房子顶多卖 360 万,可欠银行的房贷还有 600 万。想卖房就得先把银行的贷款还清,这就意味着得自己掏 240 万补窟窿。手里早就没余钱了,没办法只能再向银行贷款补这个差价,这就是 “贷款卖房”。
更惨的是最后的结局:房子卖了,当初的首付、装修钱全打了水漂,自己没地方住,还倒欠银行一笔债,妥妥的 “破产” 局面。现在这种情况不是个别案例,尤其是 2017 到 2021 年房价最高的时候买房的人,很多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为啥会走到 “贷款卖房” 这一步?两大原因戳中痛点
没人愿意好好的房子卖掉还倒贴钱,之所以出现 “贷款卖房” 潮,核心就是两个绕不开的坎:收入撑不起月供了,再加上房价一个劲下跌,双重打击下只能被迫止损。
原因一:收入突然 “缩水”,月供成了 “天文数字”
房价高位的时候,为啥大家都敢凑钱买房?一是当时觉得买房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二是那时候经济形势好,工资也高,觉得月供根本不算事儿。
就像某报分享的真实案例:2019 年底,一对夫妻花近 400 万买了房,每月房贷 1.4 万出头。那时候夫妻俩工资加起来有 2.5 到 2.6 万,扣掉房贷还能剩不少,日子过得挺滋润。后来房价涨到了近 500 万,夫妻俩还偷偷开心,觉得买对了。
可谁能想到,2021 年后情况大变:妻子生孩子辞了工作,家里少了一份收入;没过多久,丈夫又被公司裁员,家庭收入直接 “腰斩”。每月 1.4 万的房贷,一下子从 “能承受” 变成了 “扛不住”。再加上孩子的奶粉钱、尿不湿钱、早教费,各种花销堆在一起,家里的资金链眼看就要断了,断供的风险就在眼前,不卖房实在没别的办法。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这几年不少行业都在调整,裁员、降薪成了常态。很多家庭买房时都是按最高收入水平规划的月供,没留一点缓冲空间,一旦收入出问题,房贷就成了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原因二:房价连续下跌,房子越卖越亏
如果说收入下降是 “导火索”,那房价持续下跌就是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数据显示,百城二手房均价已经连续 42 个月下跌了,今年 3 月环比下跌 0.59%,到了 10 月跌幅直接扩大到 0.84%,跌得越来越狠。
有个业主的经历特别扎心:他出门碰到隔壁新邻居,随口问了句房子多少钱买的,新邻居说 “100 万,全款付的”。这位业主当场就懵了 —— 他当年买这套房子的时候,100 万只是首付,还向银行贷了一大笔钱,辛辛苦苦还了好几年贷。更让他难受的是,新邻居还说 “其实我不急着用,要是再等一个月,估计还能便宜两三万”。
现在的楼市行情,对卖房人来说太不友好了:想把房子卖出去,只能降价,而且降少了还没人要。很多高位买房的人,房子市值已经跌了一半,当初 400 万买的房,现在能卖到 220 万就不错了,可欠银行的房贷尾款还有 230 万。这就意味着,卖完房不仅一分钱拿不到,还得自己掏 10 万才能还清银行贷款,简直是 “越卖越亏”。
贷款卖房不是想办就能办:银行不鼓励,还有这些坑
可能有人觉得,实在没办法了,走 “贷款卖房” 这条路也行,可实际上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银行根本不鼓励这种操作,还藏着不少风险。
银行明确规定,消费贷、过桥贷这些资金不能流入楼市。如果你的贷款用途写的是 “卖房补差价”,银行会直接拒绝,因为这属于违规使用资金。对银行来说,“贷款卖房” 风险太高,万一业主后续连新贷都还不上,银行又得处理一堆烂摊子。
那银行更愿意怎么做呢?如果业主实在还不起月供,银行会主动协商,比如允许 “暂时只还利息、不还本金”,或者 “延长还款期限”,把每月月供降下来。毕竟对银行来说,业主只要还在还款,就不算坏账;要是业主断供了,银行就得自己拍卖房子,不仅麻烦,还可能亏本金,不如给业主一点缓冲空间。
所以说,“贷款卖房” 看似是条出路,实则门槛高、风险大,不是谁都能办,也不是办了就万事大吉。
“贷款卖房” 背后的连锁反应:影响不止一个家庭
“贷款卖房” 潮的出现,不只是一个个家庭的财务危机,还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影响,不管是对个人、楼市,还是整个社会,都有不小的冲击。
对家庭:一朝回到解放前,还可能影响未来
选择 “贷款卖房” 的家庭,结局大多很惨烈:首付没了,装修钱打了水漂,房子没了,还倒欠银行一笔债。以后想再买房、贷款,征信上可能会有记录,影响未来的金融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财务打击会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夫妻吵架、家人矛盾增多,生活质量一落千丈。
对楼市:进一步拉低房价,形成 “恶性循环”
越来越多的人想卖房,市场上的二手房供应量就会增加,而买房的人因为看到房价下跌,会更加观望,不敢下手。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房价只能继续下跌,这又会让更多业主觉得 “再不卖就更亏了”,纷纷加入卖房大军,形成 “越跌越卖、越卖越跌” 的恶性循环。
对社会:消费意愿下降,增加不稳定因素
背负着债务的家庭,肯定会压缩日常开支,能不花的钱坚决不花,这会直接影响社会消费。同时,不少家庭因为房贷压力陷入焦虑,甚至出现抑郁、失眠等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潜在风险。
陷入困境该咋自救?这 3 个底线一定要守住
如果已经面临房贷压力,甚至到了要卖房的边缘,千万别慌,也别乱跟风 “贷款卖房”,做好这 3 点,才能尽量减少损失。
第一:坚决别碰 “以贷养贷”,别把坑越挖越大
“贷款卖房” 本质就是 “以贷养贷”,把房贷换成了其他贷款,债务总量没减,反而可能因为新贷款的利率更高、期限更短,让压力越来越大。除非真的到了断供的最后一刻,否则千万别走这条路,不然只会越陷越深。
第二:唯一自住房别轻易卖,守住居住底线
如果家里只有一套房子,而且是自己住的,哪怕房价跌了,也别轻易卖掉。房子的核心功能是居住,只要你不打算变现,市值涨跌跟你没多大关系。一旦卖掉唯一住房,就得租房住,不仅要承受房租上涨的压力,还可能面临房东随时收房的风险,日子会更不稳定。
第三:保住现金流,这是最关键的 “救命钱”
特殊时期,手里有现金比啥都重要。千万不要盲目投资,别想着 “靠投资赚点钱补贴房贷”,大概率会血本无归。要把现金存起来,优先保障基本生活开支和房贷还款。如果手里有其他闲置资产,比如代步车、奢侈品,也可以考虑变现,先把债务压力降下来。
另外,也可以主动跟银行沟通,申请延长还款期限或者调整还款方式,大部分银行都愿意协商,毕竟他们也不想看到业主断供。
最后想说:买房别冲动,稳字当头最重要
“贷款卖房” 潮的出现,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房子再也不是 “买了就赚” 的投资品,而是用来居住的家。买房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别透支未来几十年的收入,更别想着 “加杠杆赌房价上涨”。
对还没买房的人来说,现在不用着急跟风,先攒够首付,提升自己的收入稳定性,等楼市行情企稳、自己经济实力足够了再入手;对已经买房的人来说,要做好财务规划,留足应急资金,别让房贷把自己逼到绝境。
说到底,生活的本质是安稳幸福,而不是被一套房子的涨跌捆绑。不管楼市怎么变,守住现金流、守住居住底线、守住家庭和睦,才是最实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