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关了40多天终于开门,大家本以为市场能松口气接着涨,结果周四直接给了个“当头一棒”。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下子跌了近800点,小盘股罗素2000指数也没扛住,科技板块更是领跌全场。
比特币更惨,再次跌破10万美元,回到了5月以来的最低收盘价。
本来想政府重启运作是利好消息,市场应该接着往上走,但后来发现大家的担忧根本没消失,反而因为两个关键问题集中爆发,直接引发了回调。
这波市场反应看着突然,其实仔细想想全是有迹可循的。
这波下跌的第一个导火索,就是憋了40多天的经济数据。
政府关门期间,所有该发布的经济数据全停了,这些数据可是投资者判断经济走向的关键。
现在政府开门,这些数据要集中发布,市场反而慌了神。
谁也不知道这些堆积的数据分析结果会怎么样,会不会完全推翻当前的市场预期。
尤其是12月美联储会不会降息这个核心问题,很可能会因为这些数据发生反转。
历史上也有过类似情况,2018年政府关门后数据集中发布,标普500指数就出现过3%的短期波动,可见市场对这种“未知”有多敏感。
更关键的是,降息预期突然降温了。
之前大家都觉得12月降息大概率能成,结果芝商所的数据显示,降息押注从周三的63%一下子降到了50%,比一周前的近70%差了不少。
这和美联储内部的分歧有很大关系。
有些官员担心就业市场疲软,觉得该降息;但还有些官员觉得通胀还没降到2%的目标,不愿意太快动手。
市场对利率变化最敏感,预期一反转,资金就开始动了。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4.066%涨到了4.111%,这就是最直接的反应。
大家都在调整仓位,避免踩错节奏,这种资金腾挪自然就加剧了市场波动。
这波下跌里,科技股可谓是“重灾区”。
云计算公司科微福一天就跌了8.3%,本周累计都跌了25%,原因是公司披露一个数据中心开发商项目延期了。
英伟达跌了3.6%,甲骨文跌了4.1%,特斯拉更是重挫6.6%,看得人眼花缭乱。
科技股跌得这么狠,其实早有预兆。
很多科技公司的估值已经炒得很高了,就拿英伟达来说,当前市盈率大概85倍,比半导体行业平均的30倍高出不少。
涨多了自然会有获利回吐,这是市场的正常规律。
更关键的是,之前还有医疗等板块能撑一撑大盘,道指周三甚至在医疗板块带动下站上了48000点。
但周四这股支撑力明显没了,迪士尼因为收入没达到预期,大跌7.7%,进一步拖累了大盘。
如此看来,科技股的下跌没了其他板块的抵消,跌幅自然就被放大了。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慌,资金并不是从股市撤离了,而是在“换赛道”。
西伯特金融的首席投资官马克・马利克就说,大家还是喜欢股票,只是把钱从昂贵的高成长股票挪到了更安全、更便宜的股票里。
10月以来,标普500的防御板块已经吸引了超2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而科技板块净流出超350亿美元,这个趋势很明显。
当然,也不是所有股票都在跌。
思科因为上调了业绩预期,上涨了4.6%;威瑞森计划裁员约15000人,股价反而涨了0.8%。
能源板块更是标普500当天唯一上涨的板块,涨了0.3%,这和近期国际油价稳定在85美元/桶上方有很大关系。
现在市场最关心的,就是那些堆积的经济数据到底什么时候发布。
美国劳工部说会在准备好后公布新的时间表,9月的数据因为采集在关门前已经完成,大概率会较快发布,但10月的数据能不能完整发布还不好说。
保德信量化解决方案公司的策略主管杰夫・杨认为,这些数据落地后,美联储就能更容易做出判断。
虽然现在市场不确定性高,但数据会给出明确的方向。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科技与人工智能产业的长期前景其实没什么问题,只是短期估值需要回归理性。
毫无疑问,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市场还会围绕这些数据和美联储的政策信号波动。
大家与其慌慌张张跟风操作,不如多关注数据变化和板块轮动的逻辑。
毕竟,市场波动虽然让人头疼,但也往往藏着新的机会,关键是要找对方向。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核心数据速览表,把文章里的关键指数、个股涨跌、利率变化等数据汇总,方便快速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