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标价499元的羽绒服,进货价赫然写着498.7元,利润只有3毛钱”,这是胖东来在服饰区引发的第一场“透明地震”。
而如今,同样的剧情在白酒区重演:一款自有品牌白酒的价签上,成本价168元、售价200元、毛利率15%的数据直接印在标签最显眼的位置。 有消费者当场愣住:“这年头,连白酒的老底都敢揭? ”
女子称在胖东来买到发霉月饼!胖东来最新回应:送检了两家不同第三方检测机构,产品合格 | 每日经济网
胖东来的价签从不玩虚的。 在服饰区,价签不仅标注进货价,甚至直接公开供应商电话;在白酒区,成本明细被拆解为原料、包装、人工、物流几个部分,消费者能清晰看到一瓶酒的钱花在了哪里。 这种“裸奔式定价”看似冒险,实则精准抓住了当下消费者对“信息不透明”的焦虑。
传统白酒销售链中,一瓶出厂价80元的酒,经过经销商、零售商层层加价,到消费者手中可能标价200元甚至更高。
胖东来直接砍掉中间环节,将毛利率压缩到15%,甚至低于部分电商平台补贴后的价格。 这种做法背后,是胖东来对供应链的绝对掌控,通过规模化采购和自有品牌直供,抵消低毛利对利润的冲击。
胖东来的透明定价,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白酒行业的暴利现实。 行业数据显示,传统白酒渠道的毛利率普遍维持在30?0%之间,高端品牌甚至更高。
但这种高毛利模式正面临挑战:2024年“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对名酒的补贴导致终端价格倒挂,剑南春水晶剑线上价格一度跌破出厂价,线下经销商库存积压严重。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开始“觉醒”。 年轻人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转而关注酒体本身的成本与工艺。
例如胖东来推出的自有白酒,强调“5斤粮食出1斤酒”“基酒陶坛陈放9年”等工艺细节,让消费者直观判断一瓶酒的真实价值。 这种教育式的销售策略,正在瓦解白酒行业长期依赖的“讲故事”营销。
表面看,胖东来的低毛利策略似乎“亏本赚吆喝”,但其商业逻辑暗藏玄机。 首先,极致性价比商品成为流量入口。 例如毛利率仅0.06%的羽绒服,吸引消费者排队抢购,带动店内高毛利品类(如生鲜、化妆品)的销售。
胖东来许昌生活广场的年坪效高达8.6万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正是靠这种“以点带面”的生态闭环。
其次,透明定价构建了强大的信任资产。 一名许昌本地顾客表示:“在胖东来买酒,不用怕被宰,甚至不用比价。 ”这种信任直接转化为复购率,胖东来的会员消费占比超过70%,远高于传统商超。
此外,胖东来通过实时公开经营数据(如每日销售额、客诉处理报告),将“透明”从营销手段升级为制度设计,进一步强化品牌公信力。
胖东来的模式并非没有争议。 部分业内人士指出,其低毛利策略高度依赖区域市场垄断和创始人于东来的个人影响力,一旦规模化扩张,可能面临管理成本飙升的挑战。
同时,透明价签仅覆盖部分商品,如服饰、自有品牌白酒等,而珠宝、进口化妆品等品类仍遵循传统定价逻辑,被质疑为“选择性透明”。
重磅!胖东来将“爆改”永辉_福建_新闻频道_福州新闻网
更现实的矛盾是,胖东来的低价策略催生了“代购灰产”。 代购团队利用价差跨区倒卖,导致本地消费者抢不到货。
尽管胖东来推出限购措施,但代购通过分批次结账、雇佣老年人排队等方式破解,形成“猫鼠游戏”。 这种悖论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透明定价成为流量工具,它究竟惠及了真实消费者,还是养肥了套利者?
胖东来的实验向行业抛出一个尖锐问题:在信息平权的时代,当消费者拿起手机就能比价,那些依靠“信息差”生存的企业还能走多远?
尤其是白酒这类长期依赖渠道不透明的行业,胖东来的15%毛利率像一把尺子,量出了产品的真实价值,也量出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危机。
胖东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鸟哥笔记
但另一个争议也随之浮现:如果全行业效仿胖东来,将毛利率压缩到20%以内,是否会导致企业失去创新动力?
当利润薄如纸,还有谁愿意投入资金研发新品、提升工艺? 透明与盈利的天平,究竟该倾向哪一端?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