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抛出一则重磅公告,国内四家核心国有能源企业,要启动全面重组。
这四家企业可不是小角色,分别是国家原子能公司、石油天然气公司、水力能源公司和天然气输送系统运营商,妥妥的乌克兰能源命脉。
平时搞企业重组不算新鲜事,但放在俄乌冲突的节骨眼上,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
泽连斯基之所以急着动手,根源在于一场轰动全国的腐败丑闻。
这场丑闻是乌克兰国家反腐败局近期披露的,泽连斯基的亲密盟友明迪奇,被指牵头搞了个犯罪团伙。
借着能源建设、设备采购这些项目大肆敛财,就连给能源基础设施修防空工事这种关键活儿,都敢收巨额回扣。
收来的钱还通过复杂渠道洗白,说白了就是洗钱。
更让人咋舌的是,商人奥列克桑德尔・祖克曼操控着专门的影子机构。
经核查,通过能源腐败交易洗钱的规模高达1亿美元,这事儿一曝光,立马引发连锁反应。
司法部长加卢先科和能源部长格林丘克,迫于压力直接辞职,成了丑闻后首批落马的核心官员。
乌克兰现在还在跟俄罗斯打仗,全靠国际社会的援助撑着。
能源领域又是国家的生存命脉,这时候被腐败分子当成“提款机”,不光国家利益受损,国际社会肯定会担心援乌资金的使用透明度。
泽连斯基要是不赶紧表态,怕是连援助都要悬了。
泽连斯基在讲话里说得很明白,能源领域是国家生存的命脉,战时绝对不能成为腐败分子的“提款机”。
他强调,能源领域的完全透明,现在是绝对的优先事项。
战时国家的每一分资源,都该用在抗俄和民生保障上,不能让腐败分子侵蚀国家根基。
光说不练可不行,泽连斯基政府已经拿出了分阶段的改革计划。
这场改革不光是给国内民众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要让国际社会看到乌克兰反腐的决心。
毕竟现在的乌克兰,离开国际援助很难维持运转,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直接决定了援助能不能持续。
改革的第一关就是管理层大换血,要组建新的监事会和管理层,启动首席执行官的公开竞聘程序。
其中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得优先完成监事会选举,确保新管理团队能在2026年初正式履职。
换管理层就是要打破原来的利益格局,避免内部互相包庇,这步棋走得挺关键。
第二关是全面财务审计,要对四家国企进行全覆盖的财务审计,把资产流向查清楚,看看哪些钱被违规使用了,把制度上的漏洞堵上。
泽连斯基还要求内阁部长们,跟执法机构、反腐败机构建立持续沟通的机制,只要发现违规行为,就零容忍,必须马上查处。
本来想改革只要力度大就能成,但后来发现第三关最难平衡保供与反腐。
乌克兰现在是战时,能源供应不能出问题。
要是重组期间电力、油气断供,不光民众没法生活,前线打仗也会受影响。
所以怎么在反腐的同时,保证能源稳定供应,这是个不小的挑战。
这场改革对内对外的影响都不小,对内来说,腐败丑闻已经引发了乌国内民众的不满。
泽连斯基搞这次改革,也是想修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稳固自己的执政基础。
但话说回来,重组肯定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群体,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力。
对外而言,国际社会对这次改革看得很重。
欧盟委员会已经表示会关注改革落地情况,美国白宫也说了,透明化是持续援助的重要前提。
说白了,乌克兰的改革成效,直接关系到未来能不能继续拿到国际援助。
对俄乌冲突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能源领域稳定了,才能给军事行动、工业生产提供稳定的能源供给。
把腐败分子榨走的钱追回来,把漏洞补上,才能让每一分资源都用在刀刃上,增强战时经济的韧性。
我觉得泽连斯基这次是背水一战,腐败案已经动摇了他的执政基础,国际援助又面临不确定性。
要是改革能落地,既能清除腐败,又能稳住能源供应,还能重建国际信任,可谓一举三得。
但如果改革半途而废,或者执行不到位,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乌克兰反腐败机构还在持续推进案件调查,更多涉案人员和细节可能还会陆续曝光。
四家国企的重组能不能顺利落地,新的管理团队能不能扛起责任,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战时国家的治理容不得半点含糊,腐败更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
泽连斯基的这场能源反腐改革,不光关系到乌克兰的能源安全,更关系到他的执政命运,以及整个国家的抗战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