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娱乐新观察
前言
“睁开眼双十一已成过去时,刷遍社交动态,竟找不到一条晒订单的,恍惚间还以为只有自己按兵不动。”这句来自网友的调侃,成了2025年双十一落幕时最真实的写照。
今年的购物节静得出奇:聊天群里不再比拼购物战绩,直播间少了声嘶力竭的吆喝,连父母辈都忘了提醒我们参与满减。但就在这片沉寂之下,全网成交额却突破1.6万亿元,较去年1.44万亿实现显著增长。消费端的冷静与数据的火热形成强烈反差,这背后的真相值得玩味。
理性消费时代来临
别急着为双十一唱挽歌,这份“冷清”恰恰折射出消费理念的成熟。最近一则大学生组团购买军大衣的视频引发共鸣,配文“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道出了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哲学。
与过去盲目追逐折扣不同,现在消费者拿起商品会先进行灵魂三问:“是否真正需要?”“品质是否过硬?”“售后服务如何?”据最新调研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72%的消费者将“实用价值”作为首要考量因素,远超对“价格优惠”的关注度。
这种转变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曾经热衷于购买廉价小家电的年轻人,如今更愿意投资经久耐用的品质商品。一位白领分享她的选择:“过去买过多个百元内的吹风机,用不了多久就出问题。今年入手了某品牌三百多元的专业款,虽然单价高,但预计能用五年,算下来反而更划算。”这种“在刀刃上花钱”的智慧,已成为新消费共识。
更让消费者意兴阑珊的,是双十一日益复杂的游戏规则。从十月初就开始的促销预热,将原本一天的狂欢拉长成持续数周的疲劳战。
还记得当年守候零点秒杀的仪式感吗?如今打开购物APP,迎面而来的是预售、定金、尾款、跨店满减、品类券、红包补贴......破解这些规则需要堪比奥数竞赛的脑力。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因“流程过于繁琐”而选择退出这场购物游戏。
某些商家的价格戏法更是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标榜“历史最低价”的商品,经过比价软件核查,实际售价反而比平日高出不少。这种套路被识破后,消费者对各类促销话术产生了天然免疫力。
平台战略全面升级
消费者端看似冷静,数据端却持续火热,这种矛盾现象的背后是平台策略的深刻变革——从“邀请购买”转向“智能引导”。
如今打开购物软件,服装品类可实现AI虚拟试穿,输入身材数据即可预览上身效果;选购家电时,系统会自动对比各品牌性能参数与用户评价;甚至在你尚未产生购物需求时,平台就能精准推送“家中洗发水余量不足”“宠物粮食库存预警”等提醒。
线上线下融合更让消费无处不在。以往双十一是电商平台的独角戏,如今连社区超市都挂出“线上线下同价”标识。消费者在实体店试穿心仪的鞋子,店员会主动提示“线上下单可叠加优惠券”。数据显示,今年线下渠道贡献的销售额占比突破20%,许多消费者在无意间就参与了这场购物盛宴。
电商格局也经历着深刻重塑。从天猫、京东两强争霸,到如今直播电商崛起形成三足鼎立。用户在短视频平台被种草好物,一键即可完成购买;观看主播实测产品后,几分钟内就能做出消费决策。这种“所见即所购”的便利,使得双十一的特惠优势不再突出。
一个村庄的兴衰见证
河南焦作的桑坡村堪称双十一变迁的活标本。这个曾经的“淘宝第一村”,巅峰时期处理着澳大利亚八成出口羊皮,2018年双十一单日创造16亿元销售额神话。当时的场景令人震撼:商家每天只睡三四小时,快递站点包裹堆积如山,日发货量突破七万单。
然而到2025年,村里多家店铺关门歇业,厂房空置,街道冷清。一位留守商家感慨:“过去靠双十一一天就能赚足一年利润,提前三个月备货即可。现在促销期拉得太长,消费者不再集中采购,备货多了滞销,备货少了断货,我们这种小本经营根本跟不上节奏。”桑坡村的兴衰,正是传统电商模式不适应当前消费环境的缩影。
购物节的成熟蜕变
面对新形势,各大平台纷纷寻求转型突破。从单纯比拼价格,转向全面提升服务体验:天猫将价保周期延长至30天,确保消费者不会买贵;京东优化物流网络,在多数城市实现当日达;抖音深耕“兴趣电商”,通过算法精准匹配用户喜好。各平台在服务升级方面的投入较去年增长40%,标志着行业从“价格战”迈向“价值战”的新阶段。
监管政策的完善也让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市场监管部门明令禁止“二选一”和“大数据杀熟”,要求所有优惠信息透明公开。今年双十一期间,执法部门查处了200余家涉嫌“先涨后降”的违规商家。虽然这些举措让“捡漏”的刺激感减弱,却保障了消费环境的公平公正。
本质上,双十一并未衰退,而是进入了成熟期。从2009年区区数千万销售额到如今的万亿规模,它已从一个简单的促销活动,进化成为商业生态的基础设施。
结语
身边一位长辈今年双十一只采购了两箱鲜奶和一套保暖内衣,都是生活必需品。他说:“以前看邻居买什么就跟风买,家里堆满无用之物。现在需要什么随时都能买到实惠的,不必非等到双十一。”
这或许是最具代表性的消费心态。购物节不再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仪式,而是理性消费日历中一个普通节点。1.6万亿的交易额印证了平台运营策略的成功,而社交圈的静默则宣告了消费者心智的成熟。
当消费者不再被营销套路束缚,不再为冲动消费买单,这种“安静”的双十一,或许才是健康市场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