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收盘数据表面不惨:
沪指 3939.81,跌 0.81%
深成指 13080.49,跌 0.92%
创业板指 3069.22,跌 1.16%
但结构极其难看:
超4100股下跌,跌幅超3%的近800只
主力净流出接近千亿,放量下跌
跌停股集中在此前的高景气、高涨幅板块
杀跌核心有两条轴线:
1)周期股:化工、有色、钢铁、煤炭齐跌
化工、有色、钢铁、煤炭等周期板块普跌超过3%,云煤能源、宝泰隆等煤炭股跌停,有色中的海南矿业也被直接按跌停。
周期股权重大、体量大,一旦联动杀跌,对指数和情绪都是“双重踩踏”:既压指数,又打经济预期。
2)新能源与锂电池链:高位补跌、情绪踩踏
电池板块全天被按在地上摩擦,华盛锂电、海科新源等多股跌超10%,天际股份、璞泰来等前期明星股直接跌停。
宁德时代受大股东减持消息影响大跌逾3%,不仅拖累创业板指,也对整条新能源产业链形成预期打击。
周期+新能源这两大此前资金集中、估值高、仓位重的板块集体杀跌,本质是:
对前期“经济复苏+新能源长牛”这两大中期逻辑进行阶段性重定价。
对产业链上游的盈利预期和中游高估值的容忍度,同时下调。
二、周期股杀跌背后:经济预期与商品价格的联动信号
周期股的跌,不只是股价层面的问题,而是对实体经济和大宗商品定价的一次“投票”。
1. 大宗商品同步走弱:股商联动的负反馈
近期,大宗商品市场同步回调:
铜、铝等工业金属期货价格回落
原油价格调整
煤炭价格冲高后回落
股市对应:
有色金属板块(铜、铝、稀有金属)集体下跌,跌幅大于对应期货价格跌幅,典型“估值向基本面贴近”的过程。
煤炭、钢铁、化工股同样跟随期货价格回落,叠加前期涨幅大,出现放大利空效应。
这一轮股商联动杀跌传递出三个信号:
1)资金对“全球补库存+制造业回暖”的乐观预期开始收缩。
2)看到了上游价格回落后的企业盈利压力,预期不再愿意给高溢价。
3)对中国乃至全球需求端的“弱复苏”判断在加强,而非“强周期”。
2. 周期股见顶?更像是一轮阶段性“挤预期”
从产业链角度看:
这波周期股前期涨幅大多基于“制造业修复+海外补库+供给端约束”的逻辑,属于典型的交易型行情。
但目前 industriales 金属、能源价格的回调,意味着:
需求端并没有走出持续强劲扩张的轨迹;
市场开始担心“订单回落+库存再积压”的组合。
周期股下跌,不一定意味着经济马上转差,但至少说明:
资金对未来几个季度的盈利弹性,不再愿意给高估值溢价。
更愿意回到“低估值、防御、现金流”逻辑,而非“高β周期交易”。
三、高位新能源与锂电补跌:产业链估值重定价
新能源与锂电池链是本轮杀跌的另一个主战场。
1. 产业链全线承压:上中下游同步调
上游:锂矿、磷化工等品种,在前期受益于电动化、储能放量预期,涨幅巨大,如今随着锂价、部分化工品价格回调,估值性价比下降。
中游: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环节,产能扩张快、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开始担心“高景气兑现后是价格战”。
下游:动力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遭遇外部减持和内部行业竞争双重压制,高估值地位开始松动。
锂电池链的连续跌停和大幅下挫,本质上是:
对“长期成长逻辑正确,但短期业绩兑现有限+竞争趋激烈”的现实定价。
对前期过度拥挤的机构资金、游资联袂“清仓洗牌”。
2. 高位股踩踏:情绪与结构性风险共振
锂电链的两个特殊点:
1)机构高度拥挤:是公募、社保、险资的重要战略配置方向,一旦风向变,抛压极大。
2)估值与预期高度绑定:一旦对未来电动车渗透率、储能装机增速的预期被下修,估值空间立刻缩窄。
结果就是:
一旦龙头(如宁德时代)出现减持、业绩不及预期、供需偏宽松等负面信息,就容易触发“机构一致性交易的反向踩踏”。
前期涨幅大的二三线细分龙头(负极材料、电解液龙头等)就变成“流动性出逃口”,跌停潮随之而来。
四、外部冲击:美股科技回调+全球风险偏好降温
本轮板块杀跌,并非孤立于全球市场。
1. 美股科技股调整,科技链遭遇外资与情绪双杀
近期,美股科技股出现一轮显著回调:
市场对“AI驱动盈利能否快速兑现”产生分歧
利率预期反复,美联储降息节奏存在不确定性,引发对高估值成长股的折价
传导到A股:
A股电子、计算机板块前期跟随美股AI行情显著上涨,如今跟随“补跌”。
外资通过沪深股通净流出超过50亿,电子、部分龙头计算机股成主要抛压对象。
2. 汇率、大宗与避险情绪:宏观环境雪上加霜
人民币离岸一度贬值超200点,加剧外资撤离预期。
黄金、比特币等避险资产都在回调,说明全球资金偏好“现金+短债”,整体风险偏好下降。
日经等亚太股市大幅下挫,中国市场很难独善其身。
对板块的具体压力传导:
周期股:大宗商品回调+海外风险资产降温=“定价权下降+需求预期下修”,估值承压。
新能源:海外需求预期、外资定价角色减弱,海外订单敏感的光伏、风电、锂电部分环节,估值不再享受外溢溢价。
科技:外资是电子、部分龙头计算机的核心参与者,一旦撤离,会明显拖累估值中枢。
五、少数逆势板块:AI应用、电商、科创板缘何抗跌?
在一片绿海中,仍有少数板块逆势发光:AI应用、电商、部分科创标的与半导体。
1. 抗跌三要素:低位+新故事+政策边际支撑
1)AI应用与算力/软件链条:
阿里“千问”APP公测、谷歌新大模型发布、华为AI调度技术预期,这些事件为本轮AI板块提供了“新故事”和技术催化。
榕基软件两连板、宣亚国际、光云科技等涨停,体现的是:
位置相对不高(尤其是应用端与中小型标的)
政策方向明确(算力、数据要素、国产AI生态)
业绩弹性仍在“想象空间阶段”,短期不受宏观经济与大宗商品压力直接约束。
2)电商与互联网:
政策端持续强调“促消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国家药监局鼓励化妆品新品首发,叠加国货消费热度,带动丽人丽妆、元隆雅图等电商/营销链涨停。
估值方面,很多互联网、电商标的前期已经历长时间调整,处于相对低位,具备“估值修复+政策兜底”的组合。
3)科创板与半导体:
科创50指数逆势微涨,部分芯片、EDA、核心器件公司尾盘有资金回补。
逻辑在于:
国产替代主线未变,华为等厂商在AI算力、操作系统、硬件生态有持续催化。
科创板前期跌幅较大,整体估值已经部分兑现风险,具备“跌不动+有政策和产业方向支撑”的抗跌属性。
2. 这些板块的现实局限:容量小、业绩兑现滞后
尽管AI应用、电商、科创板表现亮眼,但有三大局限:
1)市值容量有限
AI应用和传媒、计算机中的多只标的市值偏小,容易被游资推高,但难以撬动指数。
电商标的多为中盘股,对沪深主板权重贡献有限。
2)业绩验证周期长
AI应用很多仍停留在“试点、Demo、商业化探索”阶段,收入与利润短期难以爆发。
一旦整体市场进入“要业绩而非要故事”的阶段,估值波动会变大。
3)产业链尚未形成统一主线
AI方向上,算力、数据、基础软件、应用端百花齐放,但还未收敛成“市场公认的一条龙主线”。
资金参与以游资、短线为主,持续性存疑,很难成为扭转整个大盘趋势的强主线。
六、短期产业链走势研判:周三大盘大概率延续调整
结合板块与产业链视角,对接下来一两个交易日(尤其周三)的几点判断:
1. 周三指数:或继续下探,重心下移为主
上证已经跌破20日线和3950点关键支撑,技术形态进入短线调整区间。
期指贴水扩大、期权认沽持仓放大,说明机构对短期风险防御意愿仍强。
若无明显权重(金融、中特估)放量护盘,周三指数大概率还有一个下探过程,重点观察3926一线能否形成有效支撑。
2. 周期产业链:补跌未完,反弹以弱修复为主
由于大宗商品尚处回调过程,库存与需求的再平衡需要时间,
煤炭、有色、钢铁、化工等周期股短期仍有两类压力:
1)盈利预期下修带来的估值挤压
2)机构调仓从“高周期β”向“稳增长/科技成长”切换
周三即便出现技术性反抽,更可能是“超跌反弹+弱修复”,难言趋势反转。
3. 新能源与锂电:高位股仍有“挤泡沫”过程
大股东减持(如宁德)、产能竞争(中游材料)、价格回落(上游资源)三重压力并存,
短期对新能源/锂电链应按“估值去泡沫+业绩兑现”来定价。
周三预计锂电链仍有分化:
高估值、纯预期型标的继续出清风险;
估值已回到历史中位且有明确盈利能力的龙头,可能吸引一部分中长线资金开始低吸,但节奏不会快。
4. 科技和AI链:局部活跃,但难扛大盘
计算机、传媒、半导体中部分标的,仍有资金愿意借机“高低切换”:从周期/新能源抽身,转向科技成长。
但在整体风险偏好下降的背景下,AI和科创更多是“结构性亮点”,而非全面牛市的主线驱动。
周三可能延续“内部高低切换+分化加剧”:
真有业绩支撑、景气向上的细分(工业软件、EDA、车规芯片、部分云服务)相对抗跌;
纯概念、无业绩支撑的小市值股会出现高位震荡甚至补跌。
结语:杀估值还没结束,但行业机会在酝酿
周二这根放量长阴,从板块和产业链的视角看,是一次典型的“挤泡沫+挤预期”过程:
周期股杀的是对“强复苏”的幻想;
新能源与锂电杀的是前期被神化的成长溢价;
高位题材股杀的是流动性和博傻游戏。
周三及后续几个交易日,大盘仍大概率处于“向下寻底+结构性轮动”的格局,短期想要指数大幅反转,需要:
要么金融、中特估等权重主动放量护盘;
要么政策端给出超预期的稳增长或资本市场利好。
在这之前,把这轮调整理解为“给产业链重新定价、给板块重新洗牌”的过程,更有利于冷静布局:
回避估值与预期严重错配的高位板块;
在杀跌中寻找“基本面扎实+估值回到合理区间”的产业链优质环节;
用产业与宏观视角看待板块轮动,而不是单纯盯着涨跌。
这样,等这轮情绪与估值的出清结束,手里会多的是筹码,而不是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