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城市经济在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政策助力下稳步复苏,60 强城市 GDP 总量较去年同期实现普遍增长。从沿海枢纽到内陆节点,从老工业基地到生态经济带,不同城市依托自身区位与政策红利走出了差异化路径 —— 胶东半岛的青岛正以不足 50 亿的差距 “贴身紧逼” 天津,东北的沈阳以近 9% 的增速跑出老工业基地加速度,长江岸边的宜昌更是逆势反超洛阳,这些排位变化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增长逻辑?
青岛与天津的 “贴身肉搏”,是今年榜单里最具看点的对决:前三季度青岛 GDP 达 13373.47 亿元,仅比天津少 42.61 亿元,但青岛增量(974.37 亿元)是天津(360.08 亿元)的 2.7 倍,增速(7.86%)更是天津(2.76%)的近 3 倍。
作为胶东经济圈核心,青岛借上合示范区的政策红利放大港口优势 —— 青岛港前三季度货物吞吐量增长 6%,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十,带动跨境贸易额增长 12%。海洋科技是其 “追赶底气”:本地海洋重工企业落地的深海钻井平台项目,带动产业链产值超 200 亿元,海洋领域专利同比增长 15%,占全市新增专利的 30%。
反观天津,传统重工业转型节奏偏慢,而青岛靠 “海洋经济 智能制造” 的新质生产力,正一步步缩小差距,按照当前增速,四季度青岛有望实现对天津的反超。
如果说青岛的 “追赶” 是沿海新动能的突围,沈阳的 “高增速” 则是老工业基地的复兴信号:前三季度沈阳 GDP6614.25 亿元,增速 8.89%,增量 540.25 亿元,是东北城市里的 “领跑者”。
作为东北区域交通枢纽,沈阳借东北振兴专项政策激活装备制造家底:宝马沈阳工厂新增的电动车型生产线,前三季度贡献产值超 300 亿元,带动本地零部件企业产值增长 40%;高端装备领域,沈阳造盾构机出口量同比增长 20%,相关专利数占东北同类专利的 45%。
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开行量增长 12%,物流成本下降 8%,让老工业基地的产品更快对接国际市场。如今沈阳装备制造业占 GDP 比重升至 40%,“传统升级 新兴导入” 的逻辑,正在让东北的增长活力重新释放。
长江边的宜昌,悄悄完成了对洛阳的 “逆袭”:前三季度宜昌 GDP4553.28 亿元,比洛阳(4454.88 亿元)多了近百亿,而宜昌增速(8.52%)是洛阳(2.73%)的 3 倍多。
依托三峡电站的清洁能源禀赋,宜昌踩中了新能源赛道:本地动力电池产业园新增 2 条生产线,引入上下游企业 20 家,前三季度产值同比增长 120%,占全市工业产值的 18%;智慧水电装备领域,宜昌企业的智能巡检设备专利增长 20%,产品覆盖全国 80% 的大型水电站。长江航运枢纽的货运量增长 8%,让宜昌的清洁能源装备更快运往长三角。
反观洛阳,传统钢铁、机械产业占比仍超 50%,转型节奏偏缓。宜昌的 “逆袭”,正是内陆城市借区位优势 新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样本。
从青岛的 “追赶” 到沈阳的 “复苏”,再到宜昌的 “逆袭”,GDP 排位的变化,本质是城市产业布局与政策红利的共振。你所在的城市今年有哪些亮眼的产业项目?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经济增长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