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印度最近的动作,简直像在大海边捡到个贝壳,就以为挖到了海底金矿。日本水产品被中国暂停进口,这事才刚冒头,印度那边已经拍着桌子兴奋得不行:机会来了!中国,或许我可以。
股市最诚实。消息一传,印度水产出口商股价直接飞起,最高涨了十一个百分点,像打了鸡血一样。但仔细想想,这场“狂欢”更像是一个被美国关税压得快喘不过气的行业,突然遇到一丝风吹草动,就开始幻想自己能填补日本留下的巨大市场空缺。明明是自己快扛不住了,却硬要装成“我不开心是因为机会太多”。
印度水产品去年出口七十四亿美元,其中虾一个品类干掉四成,这听起来挺壮观的。但遇到特朗普政府,壮观也没用。五成关税像在印度海鲜头上敲了一记闷棍,疼得印度出口商直抱头。十月对美国出口还下降近九个百分点,这一下子,印度的海鲜出口商彻底明白了:靠美国,靠不住;靠自己,也不保险;那就只能靠中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印度的这一幕:政府火速批出四千五百多亿卢比,支持外贸行业,尤其希望那些虾能继续游出亚洲,游向全世界。但这钱发得再快,也止不住美国关税带来的痛。印度行业盼着多元化市场那股急切劲儿,隔着新闻都能闻到焦虑味儿。
就在这时,中国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的消息,让印度水产行业瞬间嗅到了一丝“商机的腥味”。从印媒到行业分析师,语气里都透着一股“我们要起飞”的豪情。甚至有公司立马宣布准备增加对中国的出口,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听起来有点悲壮,有点心酸,还带点“机会来了我不上那我不姓辛格”的冲动。可是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日本水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又不是几辆三轮车倒出来的。更关键的是,日本这次被暂停进口,是因为政治问题,不是供应链的问题。NHK也说了,这可能是对日本首相在台湾问题上乱放话的反制。外交部已经明确表示,日本自己承诺的监管材料没给齐,态度还越走越偏,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到中国,就算放开,消费者也不会买单。换句话说,这不是普通的市场空缺,而是日本自己“作”出来的外交后果。印度当然可以补货,可要说“替代日本”,那就有点想得太美了。
毕竟中国消费者不是谁想进来就能进来。你说你虾大,你说你便宜,你说你要多元化,可这些都不等于你能自动获得日本留下的位置。消费信任、供应稳定性、历史口碑、品牌认知,这些不是用一袋虾能换来的。
更现实的是,印度水产品在中国市场一直有增长,但增速背后,是中国多年来本来就在打开供应渠道,不是因为日本被禁了才突然“看上了印度”。如果真要说日本被暂停进口带来的变化,那更多是行业层面的一次再平衡,而不是印度幻想中的“天降横财”。
不过印度的反应倒是挺符合它一贯的节奏——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开始整大新闻,先兴奋一波再说,至于最后成不成,那是下一个新闻的事。当前他们最紧迫的不是中国会不会买,而是美国的关税什么时候停,毕竟三分之一的出口份额不是说放就能放的。
但不得不说,在全球市场紧绷的今天,有国家的海鲜被暂停、有人为关税所苦,有人却能趁势找出口,这本身就是一场时代的荒诞剧。印度欢呼,中国观望,日本沉默,美国加税,各自都有自己的算盘。至于印度能不能填补日本的位置,这事不急,下个月它的水产股还能不能继续涨才是更现实的问题。
日本水产品出局,市场确实会重新洗牌。但印度能否接住这块“掉下来的馅饼”,得看它有没有真本事,而不是看到中国暂停日本的消息就像看到财神爷一样直拍大腿。国际贸易可不是菜市场抢摊,讲资质、讲信誉、讲关系,更讲实力。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日本还会不会继续误判?印度又能不能真正参与到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会不会利用这次机会进一步重构供应链?这些问题比印度此刻的欢呼更值得关注。
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的棋局越来越紧,日本的日子越来越难,印度的激情越来越容易被点燃,而中国在其中的角色,却越来越像那个冷静又有耐心的观察者,看着别人吵、别人急、别人跳,然后再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做最合适的事。事情还没到最后一幕,但舞台上的人已经演得够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