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陈杨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11月19日盘后,百利天恒发布公告称,与中国银行四川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支持百利天恒发展战略,后者累计提供总额不低于8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综合授信支持。此前一周,百利天恒刚刚宣布“鉴于目前的市场情况”,。
自2023年12月,与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BMS)达成总价84亿美元的合作,创下全球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单个资产总交易金额的最高纪录后,同年1月在科创板上市的百利天恒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界面新闻注意到,此后,该公司分别在2024年7月、今年1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又于今年3月在A股抛出39亿元定增计划。据《经济观察报》,百利天恒创始人、董事长朱义表示,公司当时暂缓港股IPO,是因为“今年2、3月份前后港股的窗口不好,流动性很差,大家信心不足,对未来预期看不清楚。国际形势也动荡”。因而先回A股。
今年9月,百利天恒完成前述定增,并第三次更新港股招股书。,百利天恒曾告诉界面新闻,在港股上市是公司国际化战略中的关键一步。
以此看来,百利天恒始终“十分缺钱”。
其原因在于,公司与BMS在核心产品iza-bren上达成的是Co-Co(共同开发)交易,双方将共同分担其在全球的开发费用。该药是全球首创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当下亦成为热门分子,后续追逐者众。
另外,百利天恒还计划未来五年内成为一家在肿瘤领域领先的入门级跨国药企。公司称,全球领先的药物开发平台和潜在超级重磅药物在手是先决条件,其次公司在国内的临床开发能力得到了验证,美国的临床开发能力已经具备,未来还需要跑出通量,另外后续全球市场的商业化能力还需要时间和资金支持。
界面新闻注意到,据百利天恒今年中报,其有15款创新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3款已进入III期注册临床。其中iza-bren共开展40余项临床研究,包括3项全球关键注册临床、11项中国III期临床,覆盖多种肿瘤。
界面新闻截自百利天恒2025年中报
以上布局无疑将快速大量“烧钱”。2023年往后,百利天恒研发费用几乎均较上年翻倍,今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达到17.72亿元。截至今年前第三季度末,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余额则为55.46亿元。
百利天恒近年研发费用及同比变动。界面新闻记者陈杨制图
11月20日,有创新药领域资深投资人向界面新闻表示,类似百利天恒这样市值体量、发展阶段的公司,有如此多管线、临床开发计划不算罕见。但具体到这家公司,他认为其整体风格偏粗犷、方式偏激进。
同日,当被问及公司背负较大的资金压力、同时开发众多管线的原因时,朱义则告诉界面新闻,其思路是“数据驱动、临床需求驱动,反过来筹措资金支持”。
不过当下,iza-bren的全球开发也已有进展。今年10月,百利天恒公告称,该药的全球II/III期关键注册临床试验IZABRIGHT-Breast01已达成里程碑事件,正式触发与BMS合作协议项下第一笔2.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条件,其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将于近期收到款项。
界面新闻截自美国临床研究信息数据库官网
换而言之,iza-bren已开始不仅在首付款、而是在更往后的环节兑现商业价值。当下,国产创新药出海后,被海外大药企买方实质性推进,而非束之高阁、作为储备的,并非iza-bren一个。
11月中上旬,辉瑞、百欧恩泰(BioNTech)先后公布对PD-1双抗的开发计划,此前两者分别PD-1/VEGF双抗PF-08634404、从普米斯生物引进PD-(L)1/VEGF双抗Pumitamig。与类似,这些产品的定位均为下一代肿瘤基石性疗法。各家的开发思路也都意在覆盖多种肿瘤适应证,并探索产品在不同治疗阶段、治疗线与标准疗法或新疗法联用。
辉瑞称,近期将对PF-08634404展开第一波7项临床研究,包括2项分别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的全球III期研究。此前,辉瑞已遴选分布超25个国家的超500个全球临床试验中心,用于开发该药,并已完成在美国生产该药。
BioNTech进度更靠前的Pumitamig针对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三阴乳腺癌的全球III期临床也在推进中,后续亦有更多开发计划。
界面新闻截自BioNTech 2025年研发日演示文稿
这背后亦是海外大药企看好中国创新药资产,并不断提升后者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前述投资人向界面新闻表示,现在全球前十的跨国药企中,几乎每个月都有1-2位来自海外总部的全球VP(副总裁)来中国参与项目合作或谈判,全球主流药企CEO基本上也会每年都来中国。这在前几年几乎是看不到的。
锐正基因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永忠也告诉界面新闻,几乎所有跨国药企都在增加中国的BD(商务拓展)团队规模和细分程度,比如此前可能只有两个人,就看某一方向;现在可能是七八个人,每一两个人看一个方向。
据摩根士丹利近期的研究,其预计到2040年,来自中国的药物将占美国食药监局(FDA)批准数量的35%,而当下仅占5%。
当然,国产创新药要最大兑现其治病救人和商业回报方面的价值,还要等到走完全球临床开发、注册申报、商业化销售的全流程。
此前,复宏汉霖首席商务发展官、高级副总裁曹平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到,就目前而言,药企间大量的合作发生在了早期资产上,但创新药领域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产品后续能否进临床、能否在海外获批上市、能否成就百亿美元销售额都是未知。只有当中国公司原研开发的创新药跻身全球“重磅炸弹”行列,才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真正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